腹水草,別名又叫:疔瘡草、仙橋草、翠梅草、毛葉仙橋、霜里紅、兩頭根、釣魚竿、吊線風、梅葉伸筋、金雞尾、倒地龍、吊桿風、葉下紅、雙頭粘、散血丹、兩頭繃、驚天雷、萬里云、仙人搭橋、二頭馬蘭、蟹珠草、過山龍、湯生草、金疊鳥草、天橋草、過天橋、一條筋、秋草、穿山鞭、兩頭爬,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onicastrum axillare (Sieb. Et Zucc.) Yamazaki [Paederota axillaris Sieb. Et Zucc.]為玄參科植物爬紅巖或毛葉腹水草的全草。根為須根,根的表面密生淡黃色茸毛,葉呈長卵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至廣楔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入秋莖葉皆呈紫紅色。穗狀花序腋生,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裂片披針形,花冠紫紅色,下部筒狀,花絲下部有毛,雌蕊由2心皮組成,子房上位,蒴果卵圓形,扁平,胞背開裂,種子細小,黑褐色,有光澤。腹水草具有行水,散瘀,消腫,解毒的功效。
【性味】1.《綱目拾遺》:"性寒。"
2.《閩東本草》:"味辛苦,性微寒。"
【歸經】《閩東本草》:"入肝、肺、腎三經。"
【功能】行水,散瘀,消腫,解毒。
【主治】治水腫,小便不利,肝炎,月經不調,療瘡癰腫,跌打損傷,湯火傷。
1.《百草鏡》:"莖葉:散風火,利濕熱。治白火丹,疥瘡。澀精。"
2.《汪連仕采藥書》:"莖葉:消療腫撥根,合蒼耳草酒煎服。"
3.《李氏草秘》:"治疔瘡,諸毒癰腫,用此草搗汁加酒服。"
4.《綱目拾遺》:"莖葉:治失力黃。能退諸瘡熱血,風火氣毒。"
5.《閩東本草》:"全草:通經活血,破瘀生新,舒筋消腫。治月經不調,久年痛風,跌打損傷,水腫臌脹。"
6.《江西民間草藥驗方》:"全草或根:逐水,消腫,解毒。"
腹水草的作用:
1.治腹水:腹水草全草一兩。水煎,分二次,食前空腹服。(《湖南藥物志》)
2.治臌脹:腹水革鮮根或鮮全草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小便不利:腹水草全草,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4.治白濁:毛葉仙橋三錢。酒煎服,(《綱目拾遺》)
5.治經水不通:腹水草全草,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6.治子宮脫垂:腹水草八錢,野葡萄根七錢,豬小肚一個。燉老酒服。(《閩東本草》)
7.治小兒傷食:鮮腹水草全草一至三錢,冰糖少許。水煎服。
8.治背疽未漬:鮮腹水草全草五錢。酒水煎服,渣搗爛外敷。
9.治跌打損傷:腹水草鮮全草或根二至三錢。灑水煎服;另取鮮葉搗爛酒調加熱擦傷。(《福建中草藥》)
10.治毒蛇咬傷:腹水草報一兩左右。洗凈,搗糊作餅約一、二寸寬的面積,貼于囟門,過一、二小時,腹鳴便瀉,尿量亦增。過一日后,中毒現象減輕。亦可用腹水草莖葉煎服,每劑五錢,但效力不如根強。(《浙江中醫雜志)(4):175,1957)
11.治湯火傷:腹水草全草,搗爛敷傷處;或研末調桐油搽。(《湖南藥物志》)
12.治楊梅瘡:腹水草全草,不拘量。冰煎,洗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13.治急性黃疸型肝炎:腹水草、烏韭各五錢,白英一兩,石韋、并頭草、茵陳各三牧,車前草六錢。水煎服。
14.治急慢性腎炎、水腫:腹水草一至二兩。水煎服。
15.治便秘:腹水草根一兩,鹿茸草二錢。水煎,蜂蜜調服。(⒀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6.治子宮癌:腹水草藤一兩,牛尾菜一兩,七葉一枝花五錢,龍葵一兩,黃藥子一兩。煎水服。(江西《草藥手冊》)
1.對日本血吸蟲的作用:腹水草(品種未鑒定)體外實驗,經40分鐘以上可使蟲體全部死亡。但對實驗性小白鼠、家兔、犬的血吸蟲病,連續治療2個月,未能證明其具有殺滅動物體內血吸蟲的作用。
2.對胃腸道及泌尿量的影響:正常人口服腹水草5-10g,1-4小時內尿量略增加,4小時后尿量顯著減少,氯化物排泄情況與尿量相似;服藥后即感頭暈,約 1小時后惡心、嘔吐,4小時后腹部絞痛、腹瀉,至8小時后逐漸恢復,犬口服及肌肉注射均出現嘔吐,說明腹水草引起嘔吐是吸收后的中樞作用。因此腹水草消除腹水的作用,是通過猛烈的吐、瀉來達到排除體內液體,并非利尿作用。
含甾醇、甘露醇、鞣質、樹脂、糖類、無機鹽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