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別名又叫: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頭蒿、苦蒿,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莖類圓柱形,長短一一,直徑可達5mm。綠色,表面有縱棱,可見互生的枝、葉或葉基。上部有較密的柔毛。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髓。葉皺縮或已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兩面均被柔毛。頭狀花序較多,半球形,直徑3-6mm,總花梗細瘦,總苞葉線形,總苞片2-3列,邊緣有白色寬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邊緣為雌花,內層花兩性,均為管狀。成熟花序可見倒卵形的瘦果。氣濃香,味微苦。白蒿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
【歸經】脾胃肝膽經。
【功能】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主治】主腫熱咳嗽;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熱;淋;風濕痹痛;吐血;咯血;外傷出血;疥瘌惡瘡
1.《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
2.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干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搗汁;或研末。
白蒿的作用:
1.治惡癩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曲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僧深集方》)
2.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取白蒿鮮草2兩或干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制成沖劑及片劑服用。共治100例,顯效(3天內達臨床治愈)70例,有效(4~7天內達臨床治愈)23例,治愈率為93%。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后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里急后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療效似較黃連、痢特靈、合霉素等為高。沖劑、片劑療效似較煎劑為差。
3.利膽作用
白蒿有明顯的利膽退黃作用。白蒿可使膽石癥病人膽汁流量明顯增加,膽汁中膽固醇含量降低,可預防膽固醇結石的形成。無論對正常實驗動物,還是對CCl4所致肝損傷大鼠,均有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作用。
4.保肝作用
誘導肝藥酶、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保護肝細胞膜的完整和促進肝細胞的再生。能降低血清轉氨酶活性,減輕肝細胞腫脹、氣球樣變、脂肪變和壞死程度。茵陳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陳黃酮等成分均有保肝作用。
5.抑制病菌作用
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牛型及人型結核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病原性絲狀體,以及黃曲霉菌、雜色曲霉菌等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白蒿抗菌活性成分主要是茵陳炔酮、對羥基苯乙酮和其他揮發油成分。
6.對血管影響
降血脂與抗動脈粥樣硬化白蒿能使高血脂動物血清膽固醇和β-脂蛋白降低,主動脈壁中膽固醇含量明顯降低,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病變減輕。
7.解熱、鎮痛、抗炎
白蒿對傷寒混合菌苗所致家兔體溫升高均有明顯解熱作用,白蒿中6,7-二甲基七葉苷元對熱板法和醋酸扭體法致小鼠疼痛模型有一定程度的鎮痛作用,并對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跖關節腫脹程度有抑制作用。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干植物含生物堿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蕓香甙、異槲皮甙。
從其中分出的倍半萜γ-內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體外有抑制作用。
1.蒸著吃
將新鮮的白蒿清洗干凈之后,加上適量的面粉,一起放在篦子上蒸熟了,最后蘸著蒜汁一起來吃,綿綿軟軟的,味道也比較清淡,適合在春天的時候,吃點。
2.涼拌吃
白蒿的食用方法還有涼拌的,是將白蒿在廢水中煮上幾分鐘,撈出來,拌上蒜泥,加上香油和食鹽、醋等,是大魚大肉之外,一種相當清口的美味。
3.白蒿陷
將白蒿清洗干凈,然后用開水焯一下,并剁碎了,和肉餡混合在一起,做成包子餡或是餃子餡等,蒸著吃,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4.白蒿肉
白蒿肉也是白蒿的食用方法的一種。需要先將肉片煸炒好了,并放上一些調味品。將白蒿和面裹在一起,放在籠屜上鋪勻了。然后上面披上煸炒好的肉片,最后上面再鋪上一層白蒿裹面。蒸熟了,蘸蒜汁吃,肥而不膩,非常有營養。
脾胃虛寒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