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脈根又叫:黃花草、牛角花、黃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鵲、斑鳩窩等,為豆科植物百脈根的根。百脈根株高為15-50厘米,主根明顯,側根分支多;莖枝叢生,匍匐生長,莖稈光滑,莖長70厘米左右;于莖尖處為三出復葉,葉片倒卵狀,兩片大托葉與葉片距離很近,所以又被稱為五葉草;傘狀花序,約有4-8朵花于花梗頂端,花色淡黃或明黃;豆莢位于花梗頂端,裂散開,很像鳥類的足,所以有鳥足豆這個別稱;種子為棕色腎形。
「性味」甘;苦;微寒
「歸經」肺經
「功能」補虛;清熱;止渴。
「主治」主虛勞;陰虛發熱;口渴。
《唐本草》:下氣,止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
《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用于風熱咳嗽,咽炎,扁桃體炎,胃中痞滿疼痛;外用治濕疹,瘡癤,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8g;或浸酒;或入丸、散。
百脈根的作用:
治肺熱咳喘:百脈根(地上部分)15g,吉祥草15g,麥冬草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分根含黃酮類化合物百脈根素(corniculatusin),百脈根素-3-O-β-D-半乳糖甙(corniculatusin-3-O-β-D-galactoside),3,5,8,3',4'-五羥基-7-甲氧基黃酮(3,5,8,3',4'-pentahydroxy-7-methoxyflavone),棉花皮素-7-甲醚-3-半乳糖甙(gossypetin-7-methylether-3-O-galactoside)。
此外,根還含有非瑟素(fisetin),5-去羥異鼠李素(geraldol),5-去氧山柰酚(5-deoxykaempferol),檸檬素(limoci-tin),3,5,7,4'四羥基-8-甲氧基黃酮(sexangularetin),棉子皮亭(gossypetine)。
懷孕或正在哺乳時期的女性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