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ān Dòu
「英文名」 peas
「拉丁文名」 Pisum sativum Linn
「別名」青豆、麥豌豆、寒豆、雪豆、畢豆、麻累等、荷蘭豆、回鶻豆等。
「來源」為豆科植物豌豆的種子。
「原形態」一年生攀援草本,禿凈而有粉霜,高1~2米。羽狀復葉,互生,葉軸末端有羽狀分枝的卷須;托葉卵形,葉狀,常大于小葉,基部耳狀,包圍葉柄或莖,邊緣下部有細牙齒;小葉2~6枚,闊橢圓形或矩形,長25~50毫米,全緣;ū匀~腋抽出,較葉柄為短:花1~3朵,白色或紫色;萼鐘形,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蝶形,旗瓣圓形,翼瓣與龍骨瓣貼生;雄蕊10,成9與1兩束;花柱扁平,頂端擴大,內側具髯毛。莢果長橢圓形,長5~10厘米。種子2~10粒,球形;ㄆ4~5月。
「生長環境」豌豆為半耐寒性作物,喜溫和濕潤的氣候,不耐燥熱。豌豆為長日照作物,喜溫,抗旱性差。豌豆對泥土的適應性較廣,對土質要求不高,以保水力強、通氣性好并富含腐植質的砂壤土和壤土最適宜。ph值為6.0-7.2。
「生境分部」 主要分布在中部,東北部等地區。主要產區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蘇、青海、江西等多個省區。豌豆原產地中海和中亞細亞地區,主要散布在亞洲和歐洲。
「化學成分」種子含植物凝集素、止杈素及赤霉素A20。未成熟種子含4-氯吲哚基-3-乙酰-L-天門冬氨酸甲酯。豆莢含赤霉素A20。
「營養價值」 豌豆具有較全面而均衡的營養。豌豆籽粒由種皮、子葉和胚構成。其中干豌豆子葉中所含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礦質營養分別占籽粒中這些營養成分總量的96%、77%、89%。胚雖含蛋白質和礦質元素,但在籽粒中所占的比重極小。種皮中包含了種子中大部分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其中鈣磷的含量也較多。豌豆蛋白質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分別占21%、66%和2%。據報道,豌豆蛋白的生物價(BV)為48%~64%,功效比(PER)為0.6-1.2,高于大豆。豌豆蛋白質營養價值不能充分發揮的原因是其可消化性較差。豌豆籽實營養豐富,含蛋白質23.4%,脂肪1.8%,碳水化合物52.6%,還含有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等。
「性味」甘,平。
1.《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
2.《醫林纂要》:"甘咸,寒,滑。"
「歸經」《本草經疏》:"入睥、胃。"
「功能」和中下氣,利小便,解瘡毒。
「主治」治霍亂轉筋,腳氣,癰腫。摘錄《中藥大辭典》
1.《紹興校定證類本草》:"主調顆營衛,益中平氣。"
2.《日用本草》:"煮食下乳汁。"
3.《綱目》:"研末涂癰腫、痘瘡。"
4.《本草從新》:"理脾胃。"
5.《醫林纂要》:"利小便。"
6.《隨息居飲食譜》:"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氣,通乳消脹。"
「復方」
1.治霍亂,吐利轉筋,心膈煩悶:豌豆三合,香?三兩。上藥,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為三服,溫溫服之,如人行五里再服。(《圣惠方》)
2.治腳氣擅肩喘:豌豆二升,用水五斗,蔥白十莖,擗碎,椒三分,煮取湯二斗,傾入兩瓷甕,以腳各安在一甕中浸,遣人從膝上淋洗百遍。(《圣濟總錄》豌豆湯淋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