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桑寄生,又名桃樹寄生,苦楝寄生等。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或毛葉桑寄生等的枝葉。嫩枝、葉密被褐色或紅褐色星狀毛,有時具散生疊生星狀毛,小枝黑色,無毛,具散生皮孔。有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的功效。
桑寄生的功效:
桑寄生,性苦、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絡,益血,安胎之功效。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風寒濕痹、胎漏血崩、產后乳汁不下及高血壓等癥。
【性味】 苦甘,平。
1.《本經》:"苦,平。"
2.《別錄》:"甘,無毒。"
3.《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苦甘。"
【歸經】 入肝、腎經。
1.《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2.《本草求真》:"入肝、腎。"
3.《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能主治】 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絡,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腳氣,風寒濕痹,胎漏血崩,產后乳汁不下。
1.《本經》:"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
2.《別錄》:"主金瘡,去痹,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后余疾,下乳汁。"
3.《藥性論》:"能令胎牢固,主懷妊漏血不止。"
4.《日華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脈。"
5.《滇南本草》:"生槐樹者,主治大腸下血、腸風帶血、痔漏。生桑樹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絡,風寒濕痹。生花椒樹者,治脾胃寒冷,嘔吐惡心翻胃;又用治梅瘡毒,婦人下元虛寒或崩漏。"
6.《本草蒙筌》:"散瘡瘍,追風濕,卻背強腰痛。"
7.《生草藥性備要》:"消熱,滋補,追風。""養血散熱,作茶飲,舒筋活絡。"
8.《玉楸藥解》:"治痢疾。"
9.《醫林纂要》:"堅腎瀉火。"
10.《本草再新》:"補氣溫中,治陰虛,壯陽道,利骨節,通經水,補血和血,安胎定痛。"
11.《藥材學》:"治動脈硬化性高血壓。"
12.《遼寧經濟植物志》:"治郁血性腎炎,月經困難,咯血,瘰疬,心臟諸病及早期肺病。"
13.《湖南藥物志》:"治肝風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內傷咳嗽,小兒抽搐。"
14.《廣西藥植名錄》:"除風濕,消腫,清熱,祛痰,順氣,止咳。治痢疾,瘡疥,吐血,子宮脫垂。"
桑寄生的作用:
1.治腰背痛,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獨活三兩,寄生、杜仲、川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各二兩。上十五味細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也。(《千金方》獨活寄生湯)
2.治妊娠眙動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一兩半,艾葉半兩(微炒),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上藥,銼,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分溫三服。(《圣惠方》)
3.治下血止后,但覺丹田元氣虛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為末。海服一錢,非時白湯點服,(《楊氏護命方》)
4.治毒痢膿血,六脈微小,并無寒熱:桑寄生二兩,防風、大芎二錢半,炙甘草三錢。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和滓服。(《楊氏護命方》)
5.治膈氣:生桑寄生搗汁一盞。服之。(《瀕湖集簡方》)
桑寄生的藥理作用:
1、對離體心臟的作用
記錄心搏率和收集每分鐘冠脈流出液。給藥前和給藥時各連續收集5分鐘,取平均每分鐘值比較藥效。結果相當0.25g生藥稀釋到100ml洛氏液,可顯著增加正常搏動離體心臟的冠脈流量,平均增加97%,這一濃度基本上不影響心搏率。
2、抗心律失常作用
注射腦垂體后葉素后,心電圖先呈T波高尖,ST段抬高等心臟缺血表現,繼之出現各種心律不齊,主要為室性早搏,其次為竇性心律不齊和心動過緩,少數可見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停搏等現象。
3、防治急性心肌梗塞
豚鼠麻醉后分離時靜脈并插管供滴注藥物用。對照組將1ml哇巴因稀釋成20ml,每1ml含哇巴因25μg進行滴注。然后根據豚鼠體重和滴速計算產生心律失常所需的哇巴因劑量。
4、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體內注射總甙4mg/kg能顯著抑制AA-Na轉化代謝后產生的MDA,MDA含量減少時光密度值明顯下降,作用強度與乙酰水楊酸相似。
5、對缺血心肌中環核苷酸含量的影響
應用后,缺血區心肌l小時 cAMP/cGMP比值較心肌梗塞組缺血l小時心肌組的cAMP/cGMP比值有降低傾向(0.05<P<0.1)。
6、對實驗性高血壓逆轉
對DOCA鹽高血壓大鼠中樞腦啡肽異常改變的雙向調節作用。
7、對免疫作用的影響
可用于腫瘤治療中,作為促進細胞分裂免疫刺激劑以控制和調整免疫系統。
【不良反應機制】桑寄生無一定寄主,寄主有毒,寄生也往往有一定毒性。
【不良反應】口服后可有頭痛、目眩、胃不適、食欲不振、腹脹、口干等,中毒后可出現驚厥、呼吸麻痹等。
【治療與解救】中毒后主要進行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