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薤白,拼音讀xiebai,別名小根蒜、山蒜、苦蒜等。屬百合科、蔥屬植物。李時珍說:"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根色白,作藥用,名薤白。鱗莖作藥用,也可作蔬菜食用,在少數地區已有栽培。具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用于胸痹疼痛,痰飲咳喘,泄痢后重的功效。
薤白的功效:
【功效分類】:理氣藥
【性味】 辛苦,溫。
1.《木經》:"味辛,溫。"
2.《別錄》:"苦,溫,無毒。"
3.《千金?食治》:"味苦辛,溫,滑,無毒。"
4.《醫林纂要》:"甘酸辛,溫。"
【歸經】
1.《湯液本草》:"入手陽明經。"
2.《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 理氣,寬胸,通陽,散結。治胸痹心痛徹背,脘痞不舒,干嘔,瀉痢后重,瘡癤。
1.《本經》:"主金瘡瘡敗。"
2.《別錄》:"歸于骨。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諸瘡中風寒水腫,以涂之。"
3.《千金?食治》:"能生肌肉,利產婦。骨鯁在咽不下者,食之則去。"
4.唐本草》:"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及鳳。"
5.《食療本草》:"治婦人赤白帶下。"
6.《本草拾遺》:"調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內常惡者,但多煮食之。"
7.《本草圖經》:"補虛,解毒。""主腳氣;煮與蓐婦飲之,易產。"
8.《本草衍義》:"與蜜同搗,涂湯火傷。"
9.《用藥心法》:"治泄痢下重,下焦氣滯。"
10.《綱目》:"治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安胎。""溫補助陽道。"
11.《本草備要》:"利竅。治肺氣喘急。"
12.《本經逢原》:"搗汁生飲,能吐胃中痰食蟲積。"
13.《嶺南采藥錄》:"和生鹽搗爛敷瘡;被鐵針傷,留鐵銹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能發散解表,健胃,開膈。"
14.《南京民間藥草》:"打爛外敷,治各種瘡癤。另外取野菊花煎水內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鮮者1~2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薤白的作用:
1.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樓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栝樓薤白白酒湯)
2.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樓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栝樓薤白半夏湯)
3.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四枚,厚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樓實一枚(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枳實薤白桂枝湯。①方以下出《金匱要略》)
4.治赤。恨、黃柏。煮服之。(《本草拾遺》)
5.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之。(《食醫心鏡》)
6.治奔豚氣痛:薤白搗汁飲之。(《肘后方》)
7.治霍亂干嘔不息: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半,頓服,不過三作。(《獨行方》)
8.治灸瘡腫痛:薤白(切)一升,豬脂一升(細切)。以苦酒浸經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敷上。(《梅師集驗方》)
9.治手足?瘡:生薤一把。以熱醋投入,封瘡上。(《千金方》)
10.治咽喉腫痛:薤根,醋搗,敷腫處,冷即易之。(《圣惠方》)
11.治鼻淵:薤白三錢,木瓜花三餞,豬鼻管四兩。水煎服。(《陸川本草》)
12.治食諸魚骨鯁:小嚼薤白令柔,以繩系中,持繩端,吞薤到鯁處,引之。(《補缺肘后方》)
13.治妊娠胎動,腹內冷痛;薤白一升,當歸四兩。水五升,煮二升,分二服。(《古今錄驗方》)
14.治赤白痢疾:薤頭60克,糯米60克,煮稀飯食。
15.治小兒疳。ò阅c炎):鮮薤頭洗凈,搗爛如泥,用米粉和蜜糖適量拌和做餅,烤熟食之。
16.治胸痹心痛:薤白10克,瓜蔞仁10克,半夏5克,水煎去渣,黃酒沖服,一日兩次。
17.薤白粥,薤白10-15克(鮮者30-45克),與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油鹽調味食用。有寬胸行氣止痛作用,適用于冠心病之胸悶不舒或心絞痛,老年人慢性腸炎、菌痢。
食用方法
1.薤白煎雞蛋蔬白100克,雞蛋3枚。將蔬白洗凈切細,雞蛋磕人碗內放鹽,用竹筷抽打起泡。把平底鍋燒熱,放人豬油,油熱后倒人雞蛋液,撒上在白細末,在火上煎5分鐘,將一面煎成焦黃即成。此萊辛香開胃,寬胸除痹,可用治胸痹心痛。
2.薤白粥薤白25克,粳米100克。將薤白、粳米洗干凈后,入鍋煮粥,煮熟后加油鹽調味品食用。此粥具有寬胸通陽,行氣止痛的功效,適宜于冠心病胸悶不舒或心絞痛病患者食用,亦可用于治療老年人慢性腸炎、菌痢。
3.腌薤白薤白30克,白砂糖60克。將熊白剝去皮,加水適量,搗爛如泥,入砂鍋內,與白砂糖熬成膏狀。此膏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可防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哮喘。
4.糖醋薤白 薤白500克 ,白糖、白醋各適量。將薤白洗凈,晾干水,置入密封的容器中,加白糖、白醋、浸泡10天以后可食用。糖醋薤白酸甜可口,具有開胃,健脾醒酒,幫助消化的作用。適宜于食欲不振,納呆食少,消化不良引起的脘腹飽脹等病癥。
食療價值
1.溫中散結:薤白含有大蒜辣素,其主要成分為硫化丙烯,具有降脂作用,且性味辛溫,能溫陽散結,可用來治療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癥。
2.寬胸通陽:薤白含有一種大蒜配糖體,有降低血壓的奇妙作用,高血壓胸悶患者常食薤白有通陽氣、寬胸的效果。
3.抗菌消炎:薤白所含的大蒜辣素能殺菌消炎,對多種細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可作為感染疾病患者的食療佳品。
4.健胃祛濕:薤白所含的特殊香氣和辣味,能促進消化功能,增加食欲,還可加強血液循環,起到利尿祛濕的作用。
營養價值
薤白知識介紹:
薤白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鱗莖。北方多在春季,南方多在夏秋間采收。連根挖起,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用沸水煮透,曬干或烘干。該品須置干燥處,防潮防蛀。
薤白干燥鱗莖,呈不規則的卵圓形。大小不一,長1~1.5厘米,直徑0.8~1.8厘米,上部有莖痕;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有縱溝與皺紋,或有數層膜質鱗片包被,揉之易脫。質堅硬,角質,不易破碎,斷面黃白色。有蒜臭,味微辣。以個大、質堅、飽滿、黃白色、半透明、不帶花莖者為佳。主產東北、河北、江蘇、湖北等地。除小根蒜及薤的鱗莖作薤白使用外,尚有山東產的密花小根蒜;東北產的長梗薤白;新疆產的天藍小根蒜的鱗莖在少數地區亦作薤白使用。
薤白營養分析:
鱗莖含有蒜氨酸(Alliin),甲基蒜氨酸(Methyl alliin)及大蒜糖(Sorodose)。頭作藥用有通陽、散結、下氣的作用。近有文獻謂薤白可作冠心病心絞痛者的食療物料。
薤白補充信息:
炮制薤白:揀去雜質,簸篩去須毛,炒薤白:將凈薤白入鍋內,文火炒至外表面呈現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薤白適合人群:
氣虛者慎服,不耐蒜味者少食。
薤白食療作用:
薤白味辛、苦,性溫;歸胃、大腸、手陽明經;
具有理氣,寬胸,通陽,散結,導滯的功效;
主治胸痹心痛徹背,脘痞不舒,干嘔,瀉痢后重,瘡癤。
薤白做法指導:
1. 可炒食,鹽漬或糖漬。
2.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樓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3.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樓實,一枚(搗),薤白三兩,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4. 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四枚,厚樸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樓實一枚(搗)。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烹調用途:薤白為烹飪材料,亦可加入各類菜肴中烹調以調味。酸?頭作開胃菜或用作炒葷的配料。
氣虛者慎用。
1.《食療本草》:發熱病人不宜多食。
2.《本草匯言》:陰虛發熱病不宜食。
3.《本草從新》:滑利之品,無滯勿用。
4.《隨新居飲食譜》:多食發熱,忌與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