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草豆蔻,別名草蔻、草果、假麻樹等。本品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種子。夏、秋二季采收,曬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燙,曬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干。氣香,味辛,微苦。具有燥濕健脾,溫胃止嘔的功效。
草豆蔻的功效:
【炮制】 揀凈雜質,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1.《雷公炮炙論》:"凡使(草豆蔻),須去蒂,取向里子后皮,用茱萸同于鏊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2.《藥類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性味】 辛,溫。
1.《別錄》:"味辛,溫,無毒。"
2.《千金?食治》:"味辛,溫,澀,無毒。"
3.《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歸經】 入脾、胃經。
1.《湯液本草》:"入足太陰、陽明經。"
2.《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能主治】 溫中,祛寒,行氣,燥濕。治心腹冷痛,痞滿食滯,噎膈反胃,寒濕吐瀉,痰飲積聚。
燥濕健脾,溫胃止嘔。用于寒濕內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
(1)健脾燥濕:用于脾胃虛弱或寒濕郁滯引起的食欲不振,常配木瓜。
(2)溫中止嘔:用于寒濕郁滯中焦引起的胃痛嘔吐,常配高良姜。
1.《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2.《開寶本草》:"下氣,止霍亂。"
3.《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4.《綱目》:"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郁破氣,殺魚肉毒。"
5.《本草原始》:"補脾胃,磨積滯,調散冷氣甚逮,虛弱不能飲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草豆蔻的作用:
1.草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于1%濃度及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則均呈抑制作用。
2.用巴甫洛夫小胃試驗,草豆蔻10%水浸液60-80ml灌入主胃,測小胃分泌情況,結果對胃總酸排出量無影響而顯著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1979年,ItokawaH等報道,草豆蔻種子的乙醇抽提物對小鼠腹水肉瘤180幾無拮抗作用。1980年李在琉等報道,通過具有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狗進行慢性藥理實驗,草豆蔻浸出液對總酸排出量無明顯的影響,但使胃蛋白酶活力明顯升高。
草豆蔻營養分析:
種子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桉葉素(Cineole)和金合歡醇(Farnesol)。此外尚有山姜素(Aipinetin)和小豆蔻素(Cardamonin)。有祛寒燥濕、健脾消食的作用。
草豆蔻補充信息:
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草豆蔻、炒草豆蔻、姜制草豆蔻、鹽制草哺豆蔻,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炒草豆蔻、姜鹽制草豆蔻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草豆蔻適合人群:
無寒濕者慎服;陰虛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
草豆蔻食療作用:
草豆蔻味辛,性溫;歸脾、胃經;芳香行散;
具有溫中燥濕,行氣健脾的功效;
主治寒濕內阻,脘腹冷痛,痞滿作脹,嘔吐泄瀉,食谷不化,口臭,痰飲,腳氣,瘴瘧,魚肉中毒。
草豆蔻做法指導:
1. 用于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仆砂仁、陳皮等配合應用。
2. 用治寒濕郁滯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伍應用。
3. 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4. 凡寒濕困脾,癥見脘腹冷痛,泛吐清涎者,可與吳茱萸、高良姜等同用,以增散寒止痛之功。
5. 若氣虛寒凝,嘔逆不食者,可與人參、甘草、生姜同伍。
6. 凡痰飲凝聚,胸膈不利,嘔吐涎沫者,可與半夏、陳皮等相配,以加強化痰和胃止嘔作用。
7. 也可作增香、調味的作用。
烹調用途:常用調味品,可去除異味,增加香味。多用于制鹵菜。
陰虛血少,津液不足,無寒濕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瘧不由于瘴氣;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濕熱瘀滯,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瀉暴注口渴,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咸屬暑氣濕熱,皆不當用。"
②《本草備要》:"忌鐵。"
③《本經逢原》:"陰虛血燥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