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蔓荊子,別名叫做白背木耳、白背楊、水捻子、白布荊等。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本品呈球形,直徑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長為果實的1/3~2/3,5齒裂,其中2裂較深,密被茸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切面可見4室,每室有種子1枚。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用于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的功效。
蔓荊子的功效:
【炮制】 炒蔓荊子:篩凈灰屑,除去殘存萼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略噴清水,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蔓荊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后蒸,從巳至未,出,曬干用。"
【性味】 苦辛,涼。
1.《本經》:"味苦,微寒。"
2.《珍珠囊》:"苦,辛。"
【歸經】 入肝、胃、膀胱經。
1.《湯液本草》:"太陽經藥。"
2.《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經。"
3.《本草經疏》:"入足太陽、厥陰,兼入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治風熱感冒,正、偏頭痛,齒痛,赤眼,目睛內痛,昏暗多淚,濕痹拘攣。
1.《本經》:"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
2.《本草經集注》:"主發禿落。"
3.《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4.《藥性論》:"治賊風,能長髭發。"
5.《日華子本草》:"利關節,治赤眼,癇疾。"
6.《珍珠囊》:"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
7.王好古:"搜肝風。"
8.《醫林纂要》:"散熱,祛風,兼能燥濕。"
9.《廣西中藥志》:"治胃痛。"
10.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散熱,平肝止痛。治感冒發熱,眼痛眩暈,風濕筋骨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瀉,跌打腫痛。"
蔓荊子的作用:
1、蔓荊子治頭風:蔓荊子二升(末),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
2、蔓荊子主發禿落!侗静萁浖ⅰ
3、蔓荊子治賊風,能長髭發!端幮哉摗
4、蔓荊子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蔓荊子三錢,荊芥、白蒺藜各二錢,柴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5、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前古主通利九竅;活利關節,明目堅齒,祛除風寒風熱之邪。其辛溫輕散,浮而上行,故所主頭面虛風諸證。推其通九竅,利關節而言,故后世治濕痹拘攣,寒疝腳氣,入湯散中,屢用奏效,又不拘于頭面上部也!侗静輩R言》
6、蔓荊子疏風散熱,平肝止痛,蔓荊子治感冒發熱,眼痛眩暈,風濕筋骨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瀉,跌打腫痛。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7、蔓荊實,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癥!毒V目》
8、蔓荊子利關節,治赤眼,癇疾!度杖A子本草》
9、蔓荊子搜肝風。(王好古)
10、蔓荊子治胃痛!稄V西中藥志》
11、蔓荊子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秳e錄》
12、蔓荊子散熱,祛風,兼能燥濕!夺t林纂要》
13、蔓荊子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狐S芪、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錢,蔓荊子二錢半,黃柏三錢(酒拌炒四遍),白芍藥三錢。上嚼咀,每服三、五錢,水煎。
14、蔓荊子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墩渲槟摇
15、蔓荊子用于風熱感冒,頭痛頭風:蔓荊子辛能散風,微寒清熱,輕浮上行,主散頭面之邪,有祛風止痛之效,用治外感風熱,頭痛頭暈,常與菊花、薄荷等同用,頭痛頭風常與白蒺藜、川芎、鉤藤等同用。
16、蔓荊實,神農'味苦,微寒,無毒;《別錄》加辛平溫。察其功用,應是苦溫辛散之性,而寒則甚少也。氣清味薄,浮而升,陽也。其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風頭痛、腦鳴、目淚出者,蓋以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濕痹,或為拘攣;又足太陽之脈,夾脊循項而絡于腦,目為厥陰開竅之位,邪傷二經,則頭痛、腦鳴、目淚出。此藥味辛氣溫,入二臟而散風寒之邪,則諸證悉除矣。邪去則九竅自通,痹散則光澤脂致。其主堅齒者,齒雖屬腎,而床屬陽明,陽明客風熱,則上攻牙齒,為動搖腫痛,散陽明之風熱,則齒自堅矣。去白蟲、長蟲者,假其苦辛之味耳!侗静萁泿》
17、蔓荊子用于目赤腫痛,目昏多淚:蔓荊子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故可用治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目昏多淚,常配菊花、蟬蛻、龍膽草等同用;蔓荊子藥性升發,清利頭目,與黃芪、黨參、白芍等同用,還可用治清陽不升,目生翳障,耳鳴耳聾等癥,如益氣聰明湯。
18、蔓荊子,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因其體輕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單恃一味,欲取勝于俄頃,則不能!侗静菪戮帯
19、蔓荊子,能疏風、涼血、利竅,凡太陽頭痛,及偏頭風、腦鳴、目淚、目昏,皆血熱風淫所致,以此涼之,取其氣薄主升,佐神效黃芪湯,疏消障翳,使目復光,為肝經勝藥!端幤坊x》
20、蔓荊子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侗窘洝
蔓荊子面條
功效:本方具有鎮靜神經和增強大腦活動及視力、聽力之功效。
材料:豬肉200g、面條500g、蔓荊子15g、綠豆芽50g、海帶絲50g、蔥l0g、淀粉l0g、姜l0g,調味料適量。
制法:將蔓荊子加水煎取藥汁50毫升,鍋里入植物油30g燒熱,入蔥、姜、豬肉、綠豆芽、海帶絲煸炒再加水適量燒開放入調料,勾芡淀粉做成面鹵,倒人蔓荊子汁攪勻;
人參蔓荊子湯
功效:主治眼棱緊急,以致倒睫拳毛,損睛生翳,及上下瞼赤爛,羞澀難開,眵淚稠粘。
組成:黃耆 人參各3克 黃連 柴胡各2.1克 蔓荊子 當歸 葛根 防風各1.5克 生草3克 細辛葉0.9克
用法:上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熱服。
各家論述:肺氣虛,黃耆、人參實之,為君;心受邪,黃連除之,肝受邪,柴胡除之,小腸受邪,蔓荊子除之,為臣;當歸和血,葛根解除為佐;防風療風散滯,生甘草大瀉熱火,細辛利九竅,用葉者,取其升上之意為使也。
來源:《原機啟微》卷下。
蔓荊子梔子勝奇散
功效:主治胬肉攀睛。
組成:蛇蛻 草決明 川芎 荊芥穗 蒺藜(炒) 谷精草 菊花 防風 羌活 密蒙花 甘草(炙) 蔓荊子 木賊草 山梔子 黃芩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食后、臨睡用熱茶清調下。
來源:《原機啟微》卷下。
蔓荊子羌活散
功效:主治中風,口面不正,四肢拘急,語澀。
組成:羌活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蔓荊子1兩,細辛3分,桂心3分,當歸3分(銼,微炒),芎䓖3分,白鮮皮3分,羚羊角屑3分。
制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1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來源:《圣惠》卷十九。
蔓荊子地黃湯
功效:主治婦人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而致血崩。
組成:黃芩1分,荊芥穗1分,蔓荊子1分,黃柏2分,知母2分,藁本2分,細辛2分,川芎2分,黃連3分,羌活3分,柴胡3分,升麻3分,防風3分,生地黃5分,當歸5分,甘草1錢,紅花少許。
用法:上(口父)咀,作1服。水3大盞,煎至1盞,去滓,稍熱空心服。
各家論述:《濟陰綱目》:血屬陰,陰不自升,故諸經之血,必隨諸經之氣而后升;若氣有所陷,則熱迫血而內崩矣。故用黃柏以清下焦胞絡之火;心者火之主也,故又以生地、黃連以治火之原;知母、黃芩滋水之母;歸尾破瘀,紅花生血,所謂去故生新也;川芎行血海之余,蔓荊涼諸經之血,而風藥者,皆所以升諸經之氣也,諸經之氣升,則陰血不得不隨之而起矣。
附注:生地黃湯(《杏苑》卷八)、地黃湯(《女科秘要》卷四)。
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禁忌】 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
2.《醫學啟源》:"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
3.《本草經疏》:"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于血虛有火者忌之。"
4.《本草匯言》:"痿痹拘攣不由風濕之邪,而由于陽虛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腳氣不由陰濕外感,而由于肝脾羸敗者亦勿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