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川楝子,別名叫做金鈴子、川楝實等。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的功效。 其樹皮也可入藥,可參見"苦楝皮"。
川楝子的功效:
【炮制】 川楝子:揀去雜質,洗凈,烘干,軋碎或劈成兩半。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楝實)采得后曬干,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槌碎,用漿水煮一伏時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性味】 苦,寒,有毒。
1.《本經》:"苦,寒。"
2.《別錄》:"有小毒。"
3.《珍珠囊》:"酸,苦。"
4.《醫林纂要》:"核:苦辛;寒。"
【歸經】 入肝、胃、小腸經。
1.《珍珠囊》:"入心。"
2.《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小腸二經。"
3.《本草經疏》:"入足陽明、手足太陰經。"
4.《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 除濕熱,清肝火,止痛,殺蟲。治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
1.《本經》:"主溫疾、傷寒太熱煩狂,殺三蟲疥竊,利小便水道。"
2.《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3.《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4.《綱目》:"治諸疝、蟲、痔。"
5.《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6.《本革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沖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川楝子的作用:
1.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溫湯亦得。(《活法機要》金鈴子散)
2.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不用巴豆),茴香一兩(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將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楊氏家藏方》金鈴子散)
3.治寒疝,以及偏墜,小腸廟痛: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錢,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醫方簡義》導氣湯)
4.治臟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經驗方》)
5.治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為末,每溫酒服-錢。(《圣惠方》)
6.治小兒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為末,豬膽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7.治耳有惡瘡:楝于,搗,以綿裹塞耳內。(《圣惠方》)
川楝子的藥理作用:
1.驅蟲作用:本品有驅蛔蟲作用,有效成分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強,與山道年相比,作用緩慢而持久。低濃度(1:5000-9000)川楝素對整條豬蛔蟲及其節段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增強,間歇地出現異常的劇烈收縮,運動的規律破壞,持續10-24小時。被認為川楝素是對蛔蟲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還能使蟲體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謝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應求而導致收縮性痙攣而疲勞,最后使蟲體不能附著腸壁而被驅出體外,因此臨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蟲時間較遲,約24-48小時,排出蟲體多數尚能活動。
2.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在大白鼠上記錄膈神經放電和膈肌肌電,觀察川楝素對呼吸的作用,結果表明,大劑量川楝素(2mg/只,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對中樞的抑制作用。延腦呼吸中樞部位直接給川楝素(0.01-0.15mg/只)的實驗支持上述結論。中樞興奮藥尼可剎米對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輕微的對抗作用。川楝素對清醒家兔皮層自發電活動未見明顯的影響。
3.抗肉毒中毒的動物的作用:川楝素對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后6小時內給藥治療,其存活率可達80%以上;對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時治療,可治愈半數以上;對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護作用;與抗毒血清合用,可明顯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經一肌肉接頭處對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檳榔:川楝子行氣、止痛、殺蟲;使君子殺蟲消積;檳榔導滯殺蟲.三藥伍用共
奏殺蟲行氣導滯之功 用于治療蟲積而有腹痛者.
川楝子配伍香附:二者皆入肝經有理氣止痛之功.但川楝子苦寒泄熱;香附辛甘氣平 擅疏肝理氣.相伍為用共奏舒肝解郁、行氣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療肝郁氣滯之胸脅脹悶不舒、善太 息、乳房脹痛以及月經不調等.
川楝子配伍小茴香:川楝子苦寒疏肝泄熱、解郁止痛;小茴香辛溫芳香 理氣止痛、溫腎散寒、和胃調中.二者合用寒熱兼施 共奏疏肝解郁、溫腎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寒疝睪丸墜痛;婦女經行腹脹、小腹冷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茴香湯
材料:茴香500克,川楝子250克,陳皮200克,甘草250克,鹽15克
做法:
1、茴香、川楝子、陳皮(去白)、甘草、食鹽研磨成末;
2、拌勻裝入瓷罐中備用。
養生功效:
1、暖肝散寒,行氣止痛;
2、適用于肝經寒凝氣滯所引起的疝氣疼痛等癥。
脾胃虛寒者忌服。
《綱目》:"茴香為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