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黃藤,土黃連、藤黃連、黃連藤、伸筋蘑、山大王、大黃藤為防己科植物黃藤的根或莖。秋后采收,洗凈,切段,曬干。干燥根呈圓柱形,彎曲扭轉,長15~75厘米,粗0.5~2厘米。外表土棕色,去栓皮后呈棕黃色,皮孔不明顯;皮部易剝落。橫切面木栓層極薄,暗棕色;韌皮部發達;木質部放射狀排列,多空隙,堅硬,韌皮部與木質部均鮮黃色。味極苦,能使唾液成黃色。氣味同根。以條大、色黃、斷面有菊花紋,味苦者為佳。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的功效與作用。
黃藤的功效:
【性味】 甘苦,寒,有毒。
1.《綱目》:"甘苦,平,無毒。"
2.《陸川本草》:"苦,寒。"
3.《廣西植物名錄》:"有小毒。"
【歸經】 《廣西中藥志》:"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便。治飲食中毒,熱郁便秘,痢疾,傳染性肝炎,瘡癰,赤眼,咽喉腫痛。
1.《綱目》:"治飲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頻服。"
2.《陸川本草》:"瀉熱解毒,通便,去水毒,消腫。治熱郁便秘,痢疾,石水,瘡癰,天泡瘡,赤眼。"
3.《廣西中藥志》:"治陽黃,槍炮傷,燙傷。"
4.《藥植圖鑒》:"煎水服治發熱頭痛;磨碎敷疔瘡。"
5.《廣西中草藥》:"清心火,利小便。治痢疾,急性胃腸炎,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結膜炎,肺結核,瘡癤,湯火傷;可預防流腦。"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外用:磨汁或研末調敷。
黃藤的作用:
1.治傳染性肝炎:黃藤一至二兩,酸咪咪(大葉酸漿草)五錢。煮豬骨或雞肉服,也可蒸甜酒服。(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2.治天泡瘡:黃藤五錢,山東管五錢。共研末,開茶油調涂患處。(《陸川本草》)
臨床應用
1.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取黃藤1斤,加水5斤,煮沸半小時。每次服煎液1-3匙,每日2次。也可摘鼻噴喉。有一定預防作用。
2.治療瘤型麻風反應:將黃藤根制成20%的黃藤露。第1天服一次50ml,第2天加至100ml,分2次服。10天為一療程。一般服2個療程,重者3個療程。治療13例,麻風反應均消失,僅 1例于3個月后復發。初步觀察,對結節紅斑效果最為顯著,一般5天左右即可消退、脫皮;對神經痛在7天內亦可減輕或消失。此外,還能使病人食欲增加,睡眠轉好,精神欣慰和降低細菌指數等作用。黃藤的每日劑量應控制在生藥20g左右(極量不超過生藥30g),一般只有口腔干燥,四肢末端發脹等副作用,無需藥物處理,只要注意補充水分和休息即可自行消失。如服用過量可出現中毒反應。
3.其他:取黃藤0.5斤,加水5斤煮沸15分鐘,過濾。用于洗滌傷口,有防止發炎化膿的作用。
1.掌葉防己堿及藥根堿對蛙中樞神經纟統有麻痹作用:掌葉防己堿對哺乳類動物亦有此作用,并能使呼吸中樞麻痹;二者靜脈注射都有降壓作用,以掌葉防己堿作用較強;麻醉兔靜脈注射掌葉防己堿10mg/kg,立即出現血壓下降,其降壓幅度達16%-72%,持續1.5-5小時,無快速耐受性;灌胃給藥亦有效;大鼠皮下注射掌葉防己堿5mg/kg,半小導時后耳殼潮紅,前后爪出現明顯水腫,此作用可被苯海拉明及雙芐胺對抗;掌葉防己堿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36mg/kg;14mg/kg每天給兔灌胃一次,連給10天,一般狀態、肝、腎功能及心電圖皆無顯著改變。
2.大黃藤素對福氏及宋內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亞洲甲型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藥根堿對離體豚鼠左心房有正性肌力作用,此作用與細胞外鈣內流有關。藥根堿對兔離體主動動脈和鼠離體輸精管的實驗表明能阻斷腎上腺素α1受體,對α2受體呈現部分激動作用。藥根堿10mg/kg靜脈注射對大鼠心肌缺血和復灌性損傷有保護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