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別名公丁香,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當花蕾由綠色轉紅時采摘,曬干。本品略呈研棒狀,長1~2cm;ü趫A球形,直徑0.3~0.5cm,花瓣4,復瓦狀抱合,棕褐色至褐黃色,花瓣內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藥。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cm,直徑0.3~0.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具有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的功效。另外丁香的果實也可入藥,叫做“母丁香”。
丁香的功效:
【性味】 辛,溫。
1.《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2.《綱目》:"辛,熱。"
【歸經】 入胃、脾、腎經。
1.《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
2.《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
【功能主治】 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
1.《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2.《海藥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辟惡去邪。治奶頭花,止五色毒痢,正氣,止心腹痛。"
3.《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
4.《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治)壅脹,風毒諸腫,齒疳匿。"
5.《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6.《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7.《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郁。"
8.《本草匯》:"療胸痹、陰痛,暖陰戶。"
9.《醫林纂要》:"補肝、潤命門,暖胃、去中寒,瀉肺、散風濕。"
10.《本草再新》:"開九竅,舒郁氣,去風,行水。"
11.《藥材學》:"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丁香的作用:
1.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噦逆不定:丁香一兩,干柿蒂一兩。焙干,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煎人參湯下,無時服。(《簡要濟眾方》)
2.治小兒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兩。同研為細末,姜汁和丸,如綠豆大。姜湯下三、二十丸。(《百一選方》)
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個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蓮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4.治霍亂,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熱酒調下一錢。(《圣惠方》)
6.治癰疽惡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藥護之。(《怪證奇方》)
7.治食蟹致傷:丁香末,姜湯服五分。(《證治要訣》)
8.治鼻中息肉:丁香綿裹納之。(《圣惠方》)
1.丁香水煎劑和丁香油對于豬、犬的蛔蟲均有驅除作用,丁香油的效力更大,對于犬的鉤蟲病也有一定療效。在體外,丁香水煎劑、乙醇浸劑和乙醚提取物均有麻痹或殺死豬蛔的作用。
2.抑菌試驗:本品對于葡萄球菌及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試管內對布氏桿菌、鳥型結核桿菌的抑制作用較強,對常見治病性皮膚真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又因為丁香油及丁香酚對于皮膚無刺激作用,且吸收良好。
如何挑選丁香
以個大、粗壯、色紅棕、油性足、能沉于水、香氣濃郁、無碎末者為佳。個小,香味淡,有碎末的不宜選購
丁香的制作技巧
1.丁香主要用于肉類、糕點、腌制食品、炒貨、蜜餞、飲料的制作配制調味品;
2.胃寒呃逆,脈遲者,可與柿蒂、人參、生姜配伍;
3.久患心腹冷痛者,可與肉桂、干姜等相伍;
4.腎陽虛衰,陽痿遺精,陰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與肉桂、附子、鹿角膠等相配;
5.少腹寒疝腹痛者可與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
烹調用途:作調味料,可矯味增香。常用于制作鹵菜,亦用于制糕點和飲料。亦為“五香粉”和“咖喱粉”原料之一。
胃熱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熱性病及陰虛內熱者忌食。
1.《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郁金。"
2.李杲:"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
3.《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