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寬筋藤,別名又叫做勒哲、松根藤、大接筋藤、舒筋藤、牛掙藤、大松身等,為防己科青牛膽屬植物青牛膽,以藤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碎,曬干。性狀鑒別:心葉青牛膽藥材為圓柱形,如對剖則呈半圓柱形、略扭曲、長短不一的節塊,粗5~20mm,灰黃色或黃色,較光滑或具皺紋,有明顯的皮孔及葉痕。質硬,可折斷,斷面灰白色,木部呈放射狀紋理,可見眾多的細小圓孔;剖開時,向一方扭曲,木部從射線部分分裂呈折紙扇的扇骨狀張開樣。氣微,味微苦。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肝經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舒筋活絡。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
1、《晶珠本草》中說:“寬筋藤,治風熱合并癥!
2、《味氣鐵粑》中說:“寬筋藤性涼,化性溫,治龍病時疫有特效!
3、《藥物大全》中說:“寬筋藤味甘、苦、澀、辛!
4、《寶庫》中說:“寬筋藤味甘、苦、辛,功效治風熱,除時疫熱,效緩,能調和和合紊亂,治衰老病、風濕病!
5、《甘露之池》中說:“寬筋藤味甘、苦、澀、辛,化味甘、酸,性潤、涼、溫,治龍、赤巴合并癥、培根病、風濕病、風熱病!
6、《甘露之環》說:“寬筋藤味甘、苦,化味甘、酸,皮甘肉苦,為治風熱往來之良藥!
7、《精義集要》中說:“寬筋藤調和和合紊亂!
8、《圖鑒》中說:“治療諸病的寬筋藤生于陰陽交界處,匍伏生長。莖如錦雞兒。葉小圓形,非常油潤;ò咨,很美麗。果實味甘,有油味。功效治諸病,為滋補上品”。莖斷面如馬兜鈴,皮如錦雞兒,汁液有光澤,色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寬筋藤的作用:
1.寬筋藤100g,蒂達50g,訶子肉100g,余甘子(去核)80g,毛訶子70g。共研成粗粉,過篩混勻,能干黃水,消炎;用于風濕關節炎、黃水病。一次3―5g,一日2―3次,煎服。
2.降香150g,藏紫草120g,紫草茸、茜草、洪連、寬筋藤、藏木香、巴夏嘎各100g,懸鉤木200g,山柰60g。十味共研成粗粉,過篩混勻。能清血熱、降壓;用于高血壓引起的口干、音啞、頭痛、眼花、背痛、頭昏、全身麻木。一次2―2.5g,一日2―3次,煎服。
3.寬筋藤能干黃水,消炎;用于風濕關節炎、黃水。簩捊钐100g,蒂達50g,訶子肉100g,余甘子(去核)80g,毛訶子70g。共研成粗粉,過篩混勻。一次3―5g,一日2―3次,煎服。
4.寬筋藤能清血熱、降壓;用于高血壓引起的口干、音啞、頭痛、眼花、背痛、頭昏、全身麻木:降香150g,藏紫草120g,紫草茸、茜草、洪連、寬筋藤、藏木香、巴夏嘎各100g,懸鉤木200g,山柰60g。十味共研成粗粉,過篩混勻。一次2―2.5g,一日2―3次,煎服。
5.寬筋藤能解表、散寒;用于風寒感冒、熱病初起、惡寒發熱,頭及關節疼痛:藏木香、訶子、毛訶子、余甘子各100g,懸鉤子莖200g,寬筋藤125g,尕架(干姜或山奈)35g。共研成粗粉,過篩混勻。一次3―5g,一日2次,煎服(《四部醫典•后續本》)。又七珍湯去三果(訶子、毛訶子、余甘子)稱四味藏木香湯,能解表發汗,用于流感及發熱的傳染病初起,惡寒頭病,關節酸痛。一次3―5g,一日2次,煎服。
6.治筋骨抽痛方:寬筋藤、臭屎茉莉、豆豉羌各5錢。清水五碗,煎成一碗;蚣迂i腳筋、豬腳同煎服。
。ǚ浇猓┧闹罟浅橥,乃濕邪化火,濕火流筋之候。寬筋藤苦涼而具寬筋活絡作用,善解筋骨強痛,配臭屎茉莉、豆豉羌活血祛風濕,則標本并治,其效益彰。再宜注意“崧筋藤”適宜于痿痹無力,寬筋藤適宜于痙攣性痛,不可誤用。
。ǚ礁瑁┙罟浅橥磳捊钐,勿將崧筋作寬筋,加入豆豉臭茉莉,能醫強痛奏功勛。
1.抗糖尿病活性:心葉青牛膽莖的水醇提取物給兔、大鼠口服,能快速減低禁食動物血糖水平;提高大鼠對葡萄糖耐受性;水提取物更顯著而持久。水提物的苦味部分雖對血糖水平無明顯降低,但它明顯地阻止因腎上腺素誘導的血糖過高。
2.抗結核活性:心葉青牛膽莖蒸氣、蒸餾、乙醚提取物1∶50000有抗結核作用。
3.抗菌活性:心葉青牛膽具高的核吞噬作用的指數。
七味寬筋藤湯散
材料:三七20克、寬筋藤35克、光雞1只(最好選未生蛋的母雞)、豬瘦肉100克、生姜3片。
烹制:三七置鑊中用少許油慢火稍炒至微黃,壓碎;光雞去尾部,洗凈,切塊;其余各物洗凈。一起與生姜放入瓦煲,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五藤湯
組成
海風藤、石楠藤、寬筋藤、十大功勞、四方藤、雞血藤各15g,桑枝12g,蒼耳子、艾葉各10g,桂枝6g。
用法用量
將上藥水煎后熏洗患處,熏洗前藥湯加入適量酸醋, 每日1劑。
臨證加減
在運用五藤湯時,可辨證后加入乳香、沒藥、七葉蓮、 穿破石、蘇木,可增加活血祛瘀,消腫鎮痛之作用。
出處/療效
用五藤湯治療肱骨外上髁炎33例,其中治愈17例; 顯效10例;有效2例;無效4例。治愈及顯效者療程最短為6天, 最長為27天,平均16.5天。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散寒,止痛。肱骨外上髁炎。臨床可見肱骨外上髁部疼痛,微腫大,屈伸時癥狀加劇,伸腕抗阻力試驗陽性,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細。
驅風蛇酒
原料
蛇肉(蘄蛇肉佳)1500g,當歸、炙黃芪、川芎、白芍、白芷、川續斷、菊花、酸棗仁(炒)各10g,寬筋藤、大秦艽、走馬胎、熟地黃、五加皮、牛膝各13g,炙黨參、菟絲子、杜仲各19g,遠志、干姜各12g,枸杞子、威靈仙各25g,獨活6.5g,龍眼肉200g,陳皮5g,紅棗400g,50度白酒3000ml,40度白酒1640ml。
制法
1.先將蛇肉用白酒適量潤透,蒸熟,冷卻后置容器中,加入50度白酒,密封,浸潰90日;
2.將其余25味藥搗碎,置容器中,加入40度白酒,密封,浸泡45~50日,合并濾液和榨出液,加入香精適量,攪勻、濾過,即成。
用法
口服:每次服30~60ml,日服3次。外用,將此酒燙熱涂擦患處,日擦3或4次。
附注
引自《藥酒匯編》。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功效作用
驅風祛濕,活絡強筋,通絡止痛。風濕性關節炎、手足麻木不舒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