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小薊,別名又叫刺兒菜、刺菜、曲曲菜、青青菜、薺薺菜、刺角菜、白雞角刺、小雞角刺、小牛扎口、野紅花等。為菊科刺兒菜屬植物刺兒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帶花全草),根狀莖亦可入藥。夏季采收帶花全草,去雜質,鮮用或曬干。
1.干燥全草的莖圓柱狀,常折斷,直徑2~3毫米,微帶紫棕色,表面有柔毛及縱棱;質硬,斷面纖維狀,中空。葉片多破碎不全,皺縮而卷曲,暗黃綠色,兩面均有白色絲狀毛,全緣或微波狀,有金黃色的針刺。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鐘狀,苞片黃綠色,5~6列,線形至披針形,花冠有時已不存,冠毛羽毛狀。氣弱,味甘。
2.干燥根呈長圓柱狀,下部漸細:頂端直徑3~7毫米,表面土棕色,有縱棱,著生多數細長須根。質硬,斷面纖維性。
一般用全草,青海地區則用根及莖?贾T古代本草書籍多用根。
【性味】 甘,涼。
1.《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2.《本草匯言》:"味甘微苦,氣寒,無毒。"
【歸經】 入肝、脾經。
1.《本草通玄》:"入脾、肝二經。"
2.《本草新編》:"入肺、脾二經。"
【功能主治】 涼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傳染性肝炎,創傷出血,疔瘡,癰毒。
1.《食療本草》:"取菜煮食之,除風熱。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傷過,搗汁半升服之。金瘡血不止,?葉封之。夏月熱,煩悶不止,搗葉取汁半升服之。"
2.《本草拾遺》:"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ā 蛔鳌馈,金瘡出血,嘔吐等,絞取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
3.《日華子本草》:"根,治熱毒風并胸脯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苗,去煩熱,生研汁服。"
4.《本草圖經》:"生搗根絞汁服,以止吐血,衄血、下血。"
5.《綱目拾遺》:’清火疏風豁痰,解一切疔瘡癰疽腫毒。"
6.《分類草藥性》:"治血淋脹痛,跌打損傷,紅崩,白帶。"
7.《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止血,降壓,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癥,高血壓,黃疸,肝炎,腎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鮮者1~2兩);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小薊的作用:
1、治九竅出血:用小薊一握,搗汁,水半盞和頓服。如無青者,以干薊末,冷水調三錢匕服。(《衛生易簡方》)
2、治卒吐血及瀉鮮血:小薊葉,搗汁,溫服。(《梅師集驗方》)
3、治吐血:小薊、大薊、側柏葉各9g,仙鶴草、焦梔子各12g。水煎服。(《常用中草藥圖譜》》)
4、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生地黃、小薊根、通草、滑石、山梔仁、蒲黃(炒)、淡竹葉、當歸、藕節、甘草各等分。上嚼咀,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濟生方》小薊飲子)
5、治崩中下血:小薊莖葉(洗、切)研汁一盞,入地黃汁一盞,白術半兩,煎減半,溫服。(《綱目》引《千金要方》》)
6、治妊娠胎墜后出血不止:小薊根葉(銼碎)、益母草(去根莖,切碎)各五兩。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爛熟,去滓,至一大碗,將藥于銅器中煎至一盞,分作二服,日內服盡(《圣濟總錄》)
7、治婦人陰癢不止:小薊,不拘多少,水煮作湯,熱洗,日三用之。(《婦人良方》)
8、治一切極痛下疳:鮮小薊、鮮地骨皮各五兩。煎濃汁浸之,不三四日即愈。(《醫學廣筆記》)
9、治小兒浸淫瘡,疼痛不可忍,發寒熱:小薊末,新水調敷,干即易。(《衛生易簡方》)
10、治鼻窒、氣息不通:小薊一把。(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千金要方》)
11、治高血壓:小薊、夏枯草各15g。煎水代茶飲。(《安徽中草藥》)
12、治急性腎炎、泌尿系感染、尿疼浮腫:小薊15g,生地9g,茅根60g。水煎服。(《天津中草藥》)
13、治哮喘時發,發時聲如曳鋸,頭上汗出,口干作渴(熱喘):鮮小薊120g,精豬肉120g。共煮,待肉爛,去渣,吃肉喝湯?3~5d吃1次,連用3~5次。(《江蘇中醫雜志》)
14、治傳染性肝炎,肝腫大:鮮小薊根60g。水煎服,10d為1療程。(《常用中草藥圖譜》)
15、治青竹蛇咬傷:刺兒菜根9~15g,徐長卿3~9g。水地服。外用鮮根適量,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1.治療瘡瘍
采新鮮小薊葉先后經0.1%過錳酸鉀溶液及0.5%食鹽水沖洗數次后,壓榨取汁,靜置1小時,傾去上層清液,取深綠色沉淀液體20毫升和白凡士林80克調成藥膏。治療瘡瘍、外傷化膿及職業性鹽鹵外傷化膿共200例,一般換藥4~7次即可痊愈,未發現不良副作用。
2.治療產后子宮收縮不全及血崩
取小薊浸膏(1:10)每次1~3毫升,日服3次。觀察45例,證明確有收縮子宮、制止出血的作用。一般在服藥后2~3天產后子宮平均收縮2~5厘米。如大量出血時?擅看畏4~8毫升,每日3~4次,血止后改用一般劑量,或以鮮全草2兩,水煎2次分服。治崩漏30例,大部分2天后血止或顯著減少。
3.治療麻風性鼻衄
取全草洗凈、搗碎,用紗布濾出液體,放鍋內煎熬蒸發其水分,待冷卻后加入適量防腐劑,裝玻璃瓶內備用。用時以棉球蘸液汁塞在鼻中隔的糜爛面或潰瘍面的出血點上,每天更換3~4次。治療34例,痊愈24例(70.6%)。一般衄止在4~14天,鼻中隔潰瘍面愈合在21~33天內,且無任何不良反應。
4.治療傳染性肝炎
取小薊干根1兩或鮮根2兩,水煎0.5~1小時,過濾加糖,睡前頓服。小兒1~3歲、4~7歲及8~12歲分別服成人的1/4、1/3及1/2量,乳兒不用。以20~30天為一療程,部分病程較短的病例以7~10天為一療程。治療221例無黃疸型和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而無嚴重肝功能不良及惡性肝炎之征象者,有效率:急性為77.9%,遷延性為42.8~69%,慢性為2%。治療后頭暈、倦怠、失眠、腹脹等癥都有好轉。肝區疼痛多數減輕,肝腫有明顯縮小,肝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趨勢,尤其是黃疸指數、膽紅質、轉氨酶的改善較為明顯;但對重癥黃疸病例,似有相反結果。故對惡性肝炎(包括肝昏迷),明顯肝功能不良者,肝炎患者合并胃腸道出血、活動性肺結核、急性胃炎、惡性高血壓、心力衰竭及妊娠后期的婦女應禁忌。藥物反應:在用藥2~20天期間,可有身熱、頭昏、倦怠、嘔吐、腹痛或失眠、尿頻、尿多、蕁麻疹等,一般均在1~2周內消失,嚴重者停藥后可愈。
【備注】 此外,同屬植物刻葉刺兒菜的全草在東北及河北亦同等使用。性狀與小薊相似,但莖略粗,直徑3~5毫米,葉邊緣有明顯塊刻。頭狀花序的總苞棕黃色,苞片6~8列,三角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氣弱,味淡。
1、止血試驗:剪去小鼠尾尖,使血連續流出,給予小薊浸劑后能較顯著地縮短出血時間。自小薊煎劑中提取一種黃白色粉末狀物質,配成7%水溶液,用于創傷表面,而有良好的止血效應。
2、小薊含兒茶酚胺類物質,小薊煎劑有直接的擬交感神經藥的作用,其作用可被可卡因和麻黃堿所增強,被芐胺唑啉和加氫麥角堿所對抗,且不易受利血平耗竭兒茶酚胺的影響。小薊煎劑對麻醉后破壞脊髓的大白鼠有去甲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對于清醒動物,靜注小薊制劑也能看到短暫的升壓作用。小薊制劑的升壓成分耐熱性強,煮沸濃縮不影響它的升壓作用(此點與腎上腺素不同)。
3、小薊煎劑對離體兔心和蟾蜍心臟均有興奮作用。
4、動物試驗:對甲醛性關節炎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5、有鎮靜作用。
6、抑菌:水煎劑對白喉桿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帶花全草含蕓香甙(rutin),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氯化鉀(potassium chloride)。蒙花甙(linarin )即刺槐甙(acaciin),也即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刺槐素(acacetin),酪桉(tyramine),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φtaraxasteryl acetate),薄公英甾醇(taraxasterol),φ-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φ-taraxasteryl acetae),三十烷醇(triacont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
每100g含量 | 每100g含量 | 每100g含量 |
---|---|---|
熱量(千卡)38 蛋白質(克)4.5 脂肪(克)0.4 碳水化合物(克)5.9 膳食纖維(克)1.8 維生素A(微克)998 胡蘿卜素(微克)5990 | 維生素B1(毫克)0.04 維生素B2(毫克)0.33 煙酸(毫克)2.2 維生素C(毫克)44 維生素E(毫克)0.01 鈣(毫克)252 磷(毫克)40 | 鉀(毫克)253 鈉(毫克)0.2 鎂(毫克)36 鐵(毫克)2.3 鋅(毫克)0.24 銅(毫克)0.37 錳(毫克)0.2 |
以色綠、葉多者為佳。
小薊的嫩苗又是野菜,炒食、做湯均可。
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體質應忌食或少食;
薺薺菜(小薊)燉土豆
食材用料:薺薺菜(小薊)300g、土豆200g、油適量、鹽適量、蔥適量、姜適量、清水適量、雞精適量、花椒粉適量
菜譜做法:
1.薺菜(小薊)焯水備用
2.土豆去皮,切條
3.切蔥花
4.切姜絲
5.鍋里坐油
6.油熱后爆香蔥姜
7.加清水燒開
8.加土豆條燉煮
9.土豆變色煮熟后,加入薺菜,小火燉煮15分鐘
10.出鍋前加入食鹽,花椒粉和雞精調味即可
菜譜小貼士:
1.薺菜(小薊)要提前焯水哦
2.土豆建議切條,這樣既方便燉煮,又不至于散掉
3.要是有高湯是最好不過了,沒有的話放點雞精就可以
4.一次性多放些清水,小火燉煮。切忌中途加水,破壞蛋白質,湯色也不好
醬拌刺菜(小薊)
用料:主料刺兒菜250g調料醋8ml味精2g蒜3g芝麻油5ml
醬拌刺菜的做法
1.刺菜洗干凈
2.準備幾顆生蒜
3.黃豆醬一瓶
4.燒開一鍋水
5.把刺菜放進去
6.等變色后撈出
7.取黃豆醬一勺,加入味精,醋,香油拌勻
8.把調好的醬放在控干水份的刺菜上
9.攪拌均勻,裝盤后撒上蒜沫就可以了
刺兒菜(小薊)粥
菜系及功效:脾調養食譜 補氣食譜 胃調養食譜 老人食譜 清熱去火食譜 工藝:煮
刺兒菜粥的制作材料:
主料:粳米100克,小薊100克
調料:大蔥3克,鹽2克,味精1克,香油3克
刺兒菜粥的做法:
1. 將刺兒菜(小薊)摘洗干凈,入沸水鍋焯過,冷水過涼,撈出細切。
2. 粳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干水分。
3. 取沙鍋加入冷水、粳米,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煮至粥將成時,加入刺兒菜,待滾,用鹽、味精調味,撒上蔥末,淋上香油,即可盛起食用。
大薊與小薊均始載于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并被列入中品。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將其載于草部濕草類。市售大薊與小薊品種不但復雜,而且較混亂,異物同名的品種甚多。有的地區將大薊、小薊顛倒相稱;而有的地區則大小薊不分,均以同一植物當之。不同地區的藥用部分亦有所不同,有的使用地上全草,而有的則用地下根部。
大薊詳見”大薊“詞條。
大薊 | 小薊 |
---|---|
| |
1、名稱區別
大薊又名虎薊、馬薊,華南稱老虎俐、山蘿卜,華東稱千針草、野紅花,福建稱豬母刺、雞姆刺,四川稱土紅花,河南稱刺角牙等。
小薊又名貓薊、刺薊菜、刺兒菜、刺薊、刺角菜等。
2、根區別
大薊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簇生,為長紡錘形;
小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無紡錘狀塊根,根細長;
3、莖區別
大薊莖高50-100厘米,有縱條紋,密披白軟毛;
莖直立,高25-60厘米,綠而帶紫,被白色綿柔毛;
4、葉區別
大薊葉互生,根生葉倒卵狀長橢圓形,長15-30厘米,羽狀深裂,裂片5-6對,先端尖,邊緣具不等長淺裂和針刺,基部漸狹,形成兩側有翼的扁葉柄,莖生葉較小,基部抱莖,下表面密被白綿毛;
小薊葉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1厘米,寬1-3厘米,先端短尖,葉全緣或疏齒裂,其裂程度遠比大薊為淺,每齒具金黃色小針刺,亦不及大薊的刺長,其葉兩面均有白色綿柔毛;
5、花區別
大薊花兩性,頭狀花序單生于枝端,全為筒狀花冠,紫紅色。
小薊頭狀花序頂生,花單性,雌雄異株,與大薊有別。
中醫臨床認為大薊與小薊均有涼血止血之功,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病證,兩者又都具消散癰腫作用,可治療熱毒瘡癰。然而大薊散瘀消腫力佳,小薊則擅治血淋、尿血諸證。正如《本草便讀》所載:“大薊則散力較優,消癰則功能較勝;小薊功專破血通淋!薄缎滦薇静荨吩唬骸按笮∷E葉雖相似,功力有殊。大薊生山谷,根療癰腫,小薊生平澤,不能削腫,而俱能破血!
大小薊中藥飲片的區別要點是:大薊草莖粗,髓部疏松,葉緣具刺硬而長,冠毛玉白色,有光澤;而小薊草莖細髓部小,葉緣刺短而軟,冠毛白色無光澤。
鑒于大薊與小薊在療效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兩者宜區別,不應混用。
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1.《品匯精要》:忌犯鐵器。
2.《本草經疏》:不利于胃弱泄瀉及血虛極、脾胃弱不思飲食之證。
3.《本草匯言》:不利于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