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黃藥子,別名又叫:黃獨、零余薯、金線吊蝦蟆、香芋、黃狗頭等。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黃獨的塊莖。冬前采挖塊莖,洗凈,切片曬干。干燥的塊莖為圓形或類圓形的片子,橫徑2.5~6厘米,長徑4~7厘米,厚0.5~1.5厘米。表面棕黑色,有皺紋,密布短小的支根及黃白色圓形的支根痕,微突起,直徑約2毫米,一部分栓皮脫落,脫落后顯露淡黃色而光滑的中心柱。切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平滑或呈顆粒狀的凹凸不平。質堅脆,易折斷,斷面子坦或呈顆粒狀。氣微,味苦。以身干、片大、外皮灰黑色、斷面黃白色者為佳。具有 涼血,降火,消癭,解毒的功效。
【性味】 苦,平。
1.《日華子本草》:"涼。"
2.《開寶本草》:"苦,平,無毒。"
3.《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歸經】 《本草經疏》:"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 涼血,降火,消癭,解毒。治吐血,衄血,喉痹,癭氣,瘡癰瘰疬。
1.《開寶本草》:"主諸惡腫瘡瘺,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2.《綱目》:"涼血,降火,消虞,解毒。"
3.《江蘇植藥志》:"治腰酸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黃藥子的作用:
1.治吐血不止:黃藥子(萬州者)一兩,搗碎,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熱服。(《圣濟總錄》黃藥湯)
2.治吐血:真蒲黃,黃藥子等分。用生麻油調,以舌舐之。(《百一選方》)
3.治鼻衄不止:黃藥子一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煎阿膠湯調下。良久,以新汲水調生面一匙投之。(《圣濟總錄》黃藥散)
4.治瘡:黃藥子四兩,為末,以冷水調敷瘡上,干而旋敷之。(《簡要濟眾方》)
5.治天泡水瘡:黃藥子末搽之。(《瀕湖集簡方》)
6.治縮腳腸癰,干黃獨一兩,煎服。不可多用。(《浙江民間草藥》)
7.治纏喉風,頤頷腫及胸膈有痰,湯水不下者:黃藥子一兩,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下。吐出頑痰。(《扁鵲心書》黃藥子散)
8.治熱病、毒氣攻咽喉腫痛:黃藥一兩,地龍一兩(微炙),馬牙消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以蜜水調下一錢。(《圣惠方》)
9.治癭氣:黃藥子一斤,浸洗凈,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盞。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門方》)
10.降氣治胃痛:黃藥(炒過)、陳皮、蒼術、金錢草各二錢,土青木香一錢五分。研粉服或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11.治魚口,腰膝疼痛:黃獨根五至八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2.治睪丸炎:黃獨根三至五錢,豬瘦肉四兩。水燉,服湯食肉,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13.治扭傷:黃獨根、七葉一枝花(均鮮用)各等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14.治腹瀉:黃藥子研末,每次一錢,開水吞服。(《貴州草藥》)
15.治疝氣、甲狀腺腫、化膿性炎癥:黃藥子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云南中草藥》)
16.治瘰疬:黃獨鮮塊莖二至三兩,鴨蛋1枚。水煎,調些酒服。(《福建中草藥》)
17.治百日咳。黃藥子三至五錢。冰糖為引,水煎分三至五次服。(江西《草藥手冊》)
含黃藥子素(diosbulbin)A-H,8-表黃藥子素E乙酸酯(8-epidiosbulbin E acetate)。薯蕷皂甙元(diosgenin),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羥基-9-10-二氫菲(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 phenanthrene),2,4,5,6-四羥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yhrene),4-羥基-(2-反-3',7'-dimethylocta-2',6'-辛二烯基)-6-甲氧基苯乙酮[4-hydroxy(2-trans-3',7'-dimethylocta-2',6'-dienyl)-6-methoxyacetophenone],4,6-二羥基-2-O-(4'-羥丁基)苯乙酮[4,6-dihydroxy-2-O-(4'-hydroxybutyl)acetophenone],二氫薯蕷堿(dihydrodioscorine),蔗糖,還原糖,淀粉,皂甙,鞣質等。
1.對甲狀腺的影響:將含2-10露的黃藥子飼料喂養正常大白鼠,4周后對體重及甲狀腺功能(基礎代謝、甲狀腺重量及其含碘量)均無影響;黃藥子對硫氧嘧啶與磺胺吡啶等抗甲狀腺藥物所造成的甲狀腺腫(體重、基礎代謝率、甲狀腺重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結合碘等指標)無影響,而對0.1%硫氰酸鉀造成的輕度甲狀腺腫有對抗作用,黃藥于對缺碘食物所致甲狀腺腫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表現在腆大的甲狀腺重量減輕、腺組織和血清蛋白結合碘增加,對大白鼠自發性甲狀腺腫亦能改善,黃藥子的此項治療作用可能是其中含碘所致。從湘西購得的黃藥子每公斤含碘量14.3mg,若一個病人每日服黃藥子2錢,其中含碘約90μg,比人的日需量高些,無疑會增加甲狀腺聚碘,迅速臺成甲狀腺素,血中甲狀腺素濃度增加,抑制垂體前葉分泌過多的促甲狀腺素,腫大的甲狀腺因之縮小。但用含碘量較高的紅藥于(與黃藥子同科)進行實驗,不能解除硫氰酸鉀的致甲狀腺腫作用。
2.其他作用:黃藥干酊劑與煎劑對離體蛙心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對離體兔腸亦表現抑制,對末孕家兔與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出現強直性收縮與節律性收縮,對子宮的興奮作用,可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黃藥子上述作用酊劑較煎劑強而快。黃藥子根莖的丙酮提取物注射于大鼠腹腔,可抑制進食。干的氣性球根含皂甙,對豚鼠血的溶血指數為1∶30。黃藥子提取物0.1mg/ml濃度滴眼,對實驗性兔單純皰疹毒角膜病變有一定療效。
1.治療甲狀腺腫:對各種類型的甲狀腺腫,均有一定效果。制劑用量各地不盡相同,觀察對象亦有差異。
1.1.用黃藥子半斤,水煎2次,濾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飯后服;驅ⅫS藥子研粉,每日3分,分服或頓服。10天為一療程,停藥3-5日再行第二、三療程。治療Ⅰ-Ⅳ度的地方性甲狀腺腫127例,服藥月余后,全部患者頸圍都有不同程度的縮小,其中治愈率為67.8%。
1.2.用未經炮制的黃藥子燉服,每日5錢,連服5-8周。觀察25例甲狀腺腺瘤,治療后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腫物顯著縮小,1例停藥后復發,但再次治療,仍有效果。部分病例服藥后訴口干。
1.3.黃藥子浸酒(每升浸液含生藥200g),每日100ml分3-4次服。一般腺瘤總量用至2升左右即足,腺癌應服3個月以上。治療甲狀源源瘤7例,甲狀腺癌2例,甲狀腺功能亢進2例,性質不明的甲狀腺腫2例,除3例無效外,其余均消退一半以上(平均頸圍直徑縮小25%以上),其中6例消退80%以上或完全消失。副反應:2例有消化道反應,惡心嚴重,影響服藥;2例因肝細胞損害出現黃疸,多因劑量過大所致。故服藥總量達3升時應停服10天,并檢查肝功能情況,若出現黃疸應立即停藥,及時處理。認為黃藥子酒對甲狀腺瘤似能部分代替手術摘除,對于甲狀腺癌,配合手術治療,可提高療效。
1.4.將黃藥子制成流浸膏,每日3-6ml(每3ml相當于原生藥1錢),分3次于食后服。治療甲狀腺中毒癥26例,女例臨床癥狀子用藥后2-3天消失,21例平均于用藥后4-6天顯著進步,1例無效。大部分病例基礎代謝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頸圍有不同程度的縮小。各地經驗均證明,療效與年齡、病程有關。年齡較輕、病程較短的,療效較好。
2.治療百日咳:取鮮黃獨根塊或果實3-5錢(3-5歲小兒用量),加冰糖3錢燉服。日服1劑,治療50余例均痊愈。另有用黃藥子果(切片)3-5錢,加水400ml,冰糖適量燉服,每日2次,用于鎮咳有良好效果。觀察78例咳嗽患者,痊愈69例,好轉7例,無效2例。一般服藥1-2天即可奏效,頑固性干咳可連服4天。對炎癥明顯的咳嗽患者,宜酌情加用抗感染藥。
3.治療食道癌、胃癌:取黃藥子10兩,以62度白酒浸泡。日服浸液50-100ml。分數次服。治療食道癌及其他消化系統癌癥28例,用藥后18例自覺癥狀基本好轉,其余亦明顯好轉。個別服藥酒后,發觀對肝臟有不良影響。又報道以黃藥子針劑治療食道癌、胃癌23例,對控制癥狀、改善病情有一定效果。
黃藥子對肝腎組織有一定毒性,而且與給藥劑量、時間有關,如長時間服用黃藥子,對血清谷丙轉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毒性,而且與給藥劑量、時間有關,如長時間服用黃藥子,對血清谷丙轉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影響。200%水煎劑半數致死量,口服為79.98g/kg,腹腔注射為25.49g/kg。
《本草經疏》:"癰疽已潰不宜服,癰疽發時不?腫、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為陰癥,當以內補為急,解毒次之,藥子之類宜少服,止可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