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飛揚草,別名又叫大飛揚、大乳汁草、節節花等。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飛揚草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洗凈、曬干。本品莖呈近圓柱形,長15~50cm,直徑1~3mm。表面黃褐色或淺棕紅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窒;地上部分被長粗毛。葉對生,皺縮,展平后葉片橢圓狀卵形或略近菱形,長l~4cm,寬0.5~1.3cm;綠褐色,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有3條較明顯的葉脈。聚傘花序密集成頭狀,腋生。蒴果卵狀三棱形。氣微,味淡、微澀。全體有乳汁。夏季開淡綠色或紫色小花,杯狀聚傘花序多數排成緊密的腋生頭狀花序。朔果卵狀三棱形,被貼伏的短柔毛。
【性味】辛、酸,涼;有小毒。
【歸經】歸肺、膀胱、大腸經。
【功能】清熱解毒,利濕止癢,通乳。
【主治】用于肺癰,乳癰,疔瘡腫毒,牙疳,痢疾,泄瀉,熱淋,血尿,濕疹,腳癬,皮膚瘙癢,產后少乳。
【用法用量】6~9g。外用適量,煎水洗。孕婦慎用。
飛揚草的作用:
1.治赤白痢疾:大飛揚草五至八錢。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用開水燉服。
2.治小便不通、淋血:鮮大飛揚草一至二兩。酌加水煎服,日服兩次。
3.治疔瘡:大飛揚草鮮葉一把,加食鹽、烏糖各少許,搗爛外敷。
4.治肺癰:鮮大飛揚全草一握,搗爛,絞汁半盞,開水沖服。
5.治乳癰:大飛揚全草二兩和豆腐四兩燉服;另取鮮草一握,加食鹽少許,搗爛加熱水外敷。
6.治小兒爛頭瘡、黃水浸淫,染生耳面者:飛插草一握,酌加水煎,洗滌。
7.治小兒疳積:大飛揚草一兩,豬肝四兩。燉服。
8.治帶狀皰疹:鮮飛揚全草搗爛取汁,加雄黃末五分調勻,涂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9.治腳癬:鮮飛揚草三兩,加75%酒精500毫升,浸泡三至五天,取浸液外擦。(云南)
全草含黃酮甙類:黃鼠李甙(xanthorhamnin)、槲皮甙,兩種三萜類化合物:蒲公英酮及蒲公英醇。此外,尚含肌醇、沒食子酸等。
1、抑菌試驗:飛揚草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2、有利尿和中度致瀉作用。
一、治療急性腸炎及菌痢
飛揚草每日1-5兩,水煎分3次服;或制成片劑,每次5片,日服3-4次;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于生藥5克),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3次。也有用飛揚草8錢,火炭母、鳳尾草各5錢組成復方,煎水濃縮成膏狀,再烘干研細裝入膠囊(每粒含藥0.6克),成人每服3粒,小兒7-12歲2粒,7歲以下1粒,每日4次,5天為一療程。據2000余例急性菌痢及腸炎用各種不同劑量及劑型治療觀察,治愈率約在90%左右。根據1743例菌痢的分析,膿血便消失最快為1天,最慢為9天,在3天內消失者78%;退熱時間最短6小時,最長為4天,在1天內退熱者占68%;糞便轉陰時間最短2天,最長10天。如糞檢幾次為陽性者,藥量可加倍,往往可使糞檢迅速轉陰,亦未發現副作用。
二、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飛揚草4兩,桔梗3錢,加水煮沸2小時,濾汁再煎,將兩次藥液合并過濾濃縮到6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二個療程。飛揚合劑對慢性氣管炎的咳嗽,咳痰及肺部干濕性羅音療效較好,但平喘作用不夠理想;年齡越大、病程越長、體質越弱,療效越差;單純型比喘息型療效較好;屬于中醫分型之虛寒型效果較差。如個別病人有頭暈、便溏及感冒者,仍可繼續服藥。
脾胃虛寒者忌用飛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