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草,別名又叫水木通、五路白、白水雞、白花照水蓮、天性草、田三白、白黃腳、白面姑、三點白、白葉蓮。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的干燥根莖或全草。根莖秋季采挖;全草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曬干。本品根莖呈圓柱形,稍彎曲,有分枝,長短不等;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節及縱皺紋,節上有須根,呈環節狀,節間長約2cm;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粉性。莖呈圓柱形,有縱溝4條,一條較寬廣;斷面黃色,纖維性,中空。單葉互生,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5cm,寬2~10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基出脈5條;葉柄較長,有縱皺紋?偁罨ㄐ蛴谥斉c葉對生,花小,棕褐色。蒴果近球形。氣微,味淡。
【性味】苦辛,寒。
1.三白草唐本草》:"味甘辛,寒,有小毒。"
2.《福建中草藥》:"苦辛,涼。"
【歸經】歸肺、膀胱經。
【功效】清利濕熱,消腫,解毒。
【主治】治水腫,腳氣,黃疸,淋濁,帶下,癰腫,療毒。
1.《唐本草》:"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
2.《本草拾遺》:"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熱痰,亦主瘧及小兒痞滿。"
3.《植物名實圖考》:"治筋骨及婦人調經多用之。"
4.《嶺南采藥錄》:"治淋濁,利小便,消熱毒。"
5.《廣西中藥志》:"治婦女白帶及痧氣。"
6.《本草推陳》:"治火淋,虛淋,黃疸。"
7.《湖南藥物志》:"治痢疾,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搗汁坎。外用: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三白草的作用:
1.治疔瘡炎腫:三白草鮮葉一握,搗爛,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2.治繡球風:鮮三白草,搗汁洗患部。(《浙扛天目山藥植志》)
三白草葉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tin-3-L-arabinoside),金絲桃甙(hyperin)及蕓香甙(rutin)。莖、葉均含可水解鞣質。全草含水量揮發油,其主成分為甲基壬基甲酮(methyl-n-nonylketone)。
1.50%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
2.本品所含銳蓄甙:v0.5mg/kg,對麻醉犬有利用尿作用,增加劑量時作用更顯著。對大鼠,不論ig或sc,34mg/kg即產生顯著的利尿作用,強度不如氨茶堿,但其毒性僅為氨茶堿的1/4。
3.本品葉中所含金絲桃甙具明顯的抗炎作用,大鼠植入羊毛球后,每天20mg/kgip共7d,能顯著抑發炎過程,還有較強的止咳作用和抑制眼醛糖還原酶的作用,可能對預防糖尿病性白內障有益。
銳蓄甙小鼠ipLD50為1.173g/kg小鼠ip致死量后,多于10-20min發生陣攣性驚厥致使呼吸停止而死亡。金絲桃甙對小鼠ip的LD50為0.5g/kg。
。1)取本品粉末2g,石油醚10ml,浸漬過夜,濾過,濾液置蒸發器內,自然揮干革命,有特異的芳香氣;加1%香草醛硫酸液,即顯紅色,放置后變為藍紫色。(2)薄層色譜取水蒸餾所得揮發油,用乙醚稀釋后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甲基正壬基酮少量用乙醚溶解作對照液。供試品及對照品分別占于同一硅膠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1)展開,噴以磷鉬酸(10%乙醇溶液),110℃加熱10min,斑點顯藍色,再噴以2,4-二硝苯肼顯色,與甲基正壬基酮相對應的斑點顯黃色。
脾胃虛寒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