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根,別名又叫白膜根、白樸根(《嶺南草藥志》),野桐根(《閩南民間草藥》)。 為大戟科植物白背葉的根。灌木或小喬木,高1-3 (-4)米;生于海拔30-1 000米山坡或山谷灌叢中。以根及葉入藥。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葉多鮮用,或夏、秋采集,曬干研粉。
【性 味】
味微苦、澀,性平。
【歸 經】
歸肝、脾經。
【功效】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
、佟稁X南草藥志》:"收澀固脫。"
、凇稄V西藥植名錄》:"祛風濕,治刀傷。"
【主 治】
根: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用于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白背根的作用:
1.治淋濁:白背葉根五錢,茯神四錢,茯苓三錢。煎水空腹服。(《嶺南草藥志》)
2. 治子宮下垂:白背葉根十二兩,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間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頓服,連服三劑,并臥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燉黃頭龜連服數天。(《嶺南草藥志》)
3. 治眼霧,赤眼紅熱,怕光流淚:鮮野桐根一至二兩(洗凈,切碎),豬肝二至四兩。水適量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4. 治雙單喉蛾:白背葉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內服。(《嶺南草藥志》)
5. 治中耳流膿:白背葉根研末,酒適量,浸出濃液滴耳內,并外搽。(《嶺南草藥志》)
6. 治腰骨閃傷:鮮野桐根一兩,洗凈切碎,水、酒各半和豬赤肉二至四兩燉服。(《閩南民間草藥》)
7.治慢性肝炎,脾臟腫大,腸炎腹胃,脫肛,子宮下垂:白背葉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