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平貝母,別名坪貝、貝母、平貝,為百合科植物平貝母的干燥鱗莖。春季采挖,除去外皮、須根及泥砂,曬干或低溫干燥。本品呈扁球形,高0.5~1cm,直徑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黃白色,外層鱗葉2瓣,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頂端略平或微凹入,常稍開裂;中央鱗片小。質堅實而脆,斷面粉性。氣微,味苦。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性味】 苦、甘,微寒。
【歸經】 歸肺、心經。
【功能主治】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
【用法用量】 3~9g,研粉沖服,一次1~2g。
【注意】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平貝母的作用:
1、《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2、《本草匯言》: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藥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之證,貝母專司首劑。故配知母,可以清氣滋陰;配芩、連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參可以行補不聚;配歸、芍可以調氣和營;又配連翹可解郁毒,治項下癭核;配二陳代半夏用,可以補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為妙。若解癰毒,破癥結,消實痰,敷惡瘡,又以土者為佳。然川者味淡性優,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別用。
3、《本草正》:半夏、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性味陰陽,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謬孰甚。......降胸中因熱結胸及乳癰流痰結核。
4、《藥品化義》: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郁,氣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虛痰、熱痰及痰中帶血,虛勞咳嗽,胸膈逆氣,煩渴熱甚,此導熱下行,痰氣自利也。取其下利則毒去,散氣則毒解,用療肺痿、肺癰、癭瘤痰核、癰疽瘡毒,此皆開郁散結,血脈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涼能降,善調脾氣,治胃火上炎,沖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氣滋陰,肺部自寧也。
5、《長沙藥解》:貝母苦寒之性,泄熱涼金,降濁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敗胃氣,甚可嘉焉。
6、《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7、《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8、《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托里護心,收斂解毒。
鱗莖含西貝母堿-3β-D-葡萄糖甙(sipeimine-3β-D-glucoside),貝母辛堿(peimisine),西貝母堿(sipeimine),平貝堿甲(pingbeimine A),平貝堿乙(pingbeimine B),平貝堿丙(pingbeimine C)及平貝堿甙(pingbeimine glucoside)。 莖、葉含貝母辛堿,平貝堿甲,平貝定甙(pingbeidinoside),及24α-羥基薯蕷皂甙元-3-O-α-rhamnopyranosyl-(1→2)β-D-吡喃葡萄糖甙〔24α-hydroxydiosgenin-3-O-α-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花含貝母辛堿、去氫浙貝母堿(peiminine),及貝母屬堿A(fritillarine A)。 全草含平貝七環堿(ussuriendine),平貝七環酮堿(ussuriendinone),平貝七環堿甲醚(ussurienine),平貝七環酮堿甲醚(ussurienone),平貝酮(pingbeinone),黑龍江貝寧(beilonine)。
1.抗潰瘍作用 平貝母總堿3mg/100g、1.5mg/100g大鼠皮下注射對幽門結扎型潰瘍、腹腔注射對消炎痛型潰瘍及應激性潰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些作用可能與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有關。
2.其他作用 平貝母浸膏對實驗性動物具有中樞抑制作用。平貝母總生物堿、平貝堿甲均有明顯的祛痰和降血壓作用。
3.毒性 平貝母總堿給小鼠靜注的LD50為84.2m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148.4mg/kg。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每只小鼠分別皮下注射平貝母總堿0.3mg、0.15mg,每日1次,連續3星期,對血象、肝為、腎功以及心、肝、脾、腎均無影響。
吃法一:可以和梨子一起燉服,或打碎沖服,或泡酒或煎劑即可;
吃法二:研成粉末沖服;
吃法三:常配沙參、麥冬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咳;治肺熱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澗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
吃法四:常配蒲公英、魚腥草等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以上的就是平貝母的一些食用方法的,您是可以借鑒的。
平貝母不能與烏頭及其“兄弟” 天雄、附子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