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別名:棋藤,首烏藤。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藤莖。帶葉的藤莖,于夏、秋采取。但商品大都用藤莖,于秋季葉落后割取,除去細枝、殘葉,切成長約70厘米的段落,捆成把,曬干。干燥的藤莖呈細長圓柱狀,通常扭曲,有時分枝,直徑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和節,并散生紅色小斑點,栓皮菲薄,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鹿,易折斷,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木質部呈放射狀,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以粗壯均勻、外表紫褐色者為佳。夜交藤具有養心,安神,通絡,祛風的功效。
【炮制】 清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后,切段,曬干。
【性味】 甘微苦,平。
1.《本草再新》:"味苦,性溫,無毒。"
2.《飲片新參》:"苦澀微甘。"
3.《陜西中草藥》:"性平,味甘。"
【歸經】 入心、肝經。
1.《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2.《四川中藥志》:"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養心,安神,通絡,祛風。治失眠,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疬,風瘡疥癬。
1.《綱目》:"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
2.《本草再新》:"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3.《本草正義》:"治夜少安寐。"
4.《飲片新參》:"養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5.《安徽藥材》:"消癰腫、瘰疬和痔瘡。"
6.《陜西中草藥》:"祛風濕,通經絡。治失眠,多汗,貧血,周身酸痛,疥癬等皮膚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夜交藤的作用:
用于虛煩失眠。
夜交藤具有養血安神作用,以用于陰虛血少所致的失眠為主,常與合歡皮相須配合,也可與棗仁、柏子仁、遠志等同用。
用于周身酸痛。
夜交藤既有養血作用,還可通利經絡,治血虛周身酸痛,可配合當歸、地黃、雞血藤、絡石藤等同用。
用于皮膚癢。
夜交藤煎湯外洗治皮膚癢疹,有一定止癢作用。
咳嗽。
有人治療喉源性咳嗽,在用蟬蛻、僵蠶、荊芥、防風、桔梗、陳皮、半夏、前胡、茯苓、甘草等藥的基礎上,加用夜交藤15克,水煎服,觀察到方中加用此藥者,止咳作用較未加用此藥者明顯,說明夜交藤可能有止咳的功效。
鎮靜、催眠作用。
夜交藤煎劑灌胃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催眠作用,與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呈協同作用。大鼠睡眠多導圖顯示總睡眠時間延長,主要是慢波睡眠時相延長,異相睡眠時相縮短。
降血脂作用。
夜交藤醇提取物能明顯降低高脂血癥大鼠的血清TC及TG含量,并使高脂血癥鵪?的TC含量降低,HDL-C/TC比值明顯升高,主動脈光滑,無斑塊形成。表明夜交藤有一定的降血脂、抗AS及預防脂肪肝的作用。
夜交藤附方:
治徹夜不寐,間日輕重,如發瘧:夜交藤(切)四錢,真珠母八錢,龍齒二錢,柴胡(醋炒)一錢,薄荷一錢,生地六錢,歸身二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丹參二錢,柏子仁二錢,夜合花二錢,沉香五分,紅棗十枚。水煎服。(《醫醇媵義》甲乙歸臟湯)
治腋疽:首烏藤、雞屎藤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治痔瘡腫痛:首烏藤、假蔞葉、杉木葉各適量。煎水洗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治神經衰弱、心腎不交之失眠:夜交藤10克,小麥45克,黑豆30克,加水煎煮取湯飲,日服2次。
治頭昏乏力、耳鳴眼花、心悸多夢:夜交藤、生地、百合各15克,浮小麥30克,炙甘草6克,紅棗7枚。用水濃煎湯,日分2次服用。
治內傷頭痛:夜交藤20克,茯神、杜仲、牛膝、天麻各15克,鉤藤、石決明各20克,山梔10克,黃芪6克,益母草、桑寄生各12克,水煎分3次服,15劑為1療程。
治頑固性蕁麻疹:夜交藤、地膚子各60克,水煎服,服后取微汗,每天1劑。
治高血壓:夜交藤30克,遠志10克,石菖蒲15克,葛根20克,先用溫水3000毫升浸泡2――3小時后,煮沸30分鐘,取汁泡腳,持續20――30分鐘,有健腦安神、降壓催眠的作用。
治中風后偏癱:夜交藤50克,桑枝、雞血藤、威靈仙各40克,水煎2次,趁熱熏洗,每日2次,每次15分鐘,1個月為1療程,洗至手足靈活為止。
治過敏性皮炎:夜交藤(鮮品)100克,雷公藤50克,水煎2次外洗患部,洗后撒以夜交藤散(制法:夜交藤葉、仙人掌各100克,烘干共研細末,加冰片20克混勻瓶裝備用)。
治療精神分裂癥:夜交藤90g,何首烏90g,紅棗2-6枚,制成煎劑,每日服1劑,分上、下午2次分服,15日為1療程。共治療95例,結果治愈8例,顯效47例,進步11例;經隨訪30例,其中痊愈14例,顯效16例,患者病情穩定。
治療疥瘡:用法,10歲以上,用夜交藤200g加水1000ml濃煎,每日分2次外洗,為1日治療量;10歲以下,用夜交藤100g加水700ml。治療46例,取得滿意療效。病程最長的1年2個月,最短的2天。
夜交藤配伍:
配酸棗仁:酸棗仁味酸,入肝經,養肝血,安心神;夜交藤昧微苦,入心經,滋心陰,寧心神。相須為用,魂藏神安。血虛失眠,投之有效。
配生地黃:心腎之陰不足,陰虧水少致虛煩少寐之證。生地善滋腎水以補陰,夜交藤善養心血而補陰。二藥相配,補不足之陰血,煩除寢安。
配天冬、麥冬:柯琴?《名醫方論》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則火為患,故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自安!碧於、麥冬甘寒滋潤。有清虛火之效;夜交藤微苦堅陰,具養心陰之功。三藥相合,清虛火,養心陰,陰補而神藏,心和而神安。
配羌活、獨活:羌活善祛上部風濕,獨活善祛下部風濕,夜交藤專搜全身之風邪;三藥合用,祛風勝濕,舒利關節而通痹,廂治風濕在表,肩背痛不可回顧。頭痛身重,或腰背疼痛等證,效果較佳。
配當歸:肌表不固,感受風邪,致絡脈不通,氣血受阻,而為疼痛。治宜祛風活血,通痹定痛。夜交藤性善走竄,專于搜風;當歸辛溫行散,善化瘀廊。兩藥相配,風邪可除,瘀血可消,痹痛則解。
夜交藤麥豆湯:夜交藤10克,小麥45克,黑豆30克,加水煎煮取湯飲,日兩次。有滋養心腎、安神的功效,用于神經衰弱、心腎不交之失眠、心煩等癥。
烏雞交藤煲:烏雞1只,洗凈入沸水中焯一下,再用涼水沖洗。夜交藤30克,洗凈用紗布包好,裝入雞肚內,將雞放于湯煲中,加入適量姜片、食鹽、黃酒及水,先用武火燒開,再用文火煲至雞爛熟,加味精適量即可食用,可用于頑固性失眠患者的食療。
寧神合劑:夜交藤、生地、百合各15克,浮小麥30克,炙甘草6克,紅棗7枚。用水濃煎,日服2次,臨睡前加服1次。具有養血安神功效,治頭昏乏力、耳鳴眼花、心悸多夢、入睡難等癥。
安神湯:夜交藤、合歡皮各20克,酸棗仁、柏子仁、豬苓各15克,琥珀10克,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30日為1個療程,對失眠癥有效。
夜交藤粥
材料:
夜交藤60克,粳米50克,大棗2枚,白糖適量。
做法:
取夜交藤用溫水浸泡片刻,加清水500克,煎取藥汁約300克,加粳米、白糖、大棗,再加水200克煎至粥稠,蓋緊燜5分鐘即可。
用法:每晚睡前1小時,趁熱食,連服10天為一療程。
功效:養血安神,祛風通絡。適用于虛煩不寐、頑固性失眠、多夢癥以及風濕痹痛。
安眠補養湯
主料:烏骨雞500克,鴨肉500克。
輔料:雞血藤20克,仙鶴草20克,夜交藤20克,狗脊12克,菟絲子12克,桑寄生12克,女貞子12克,白術8克,合歡皮8克,生地黃8克,熟地黃8克,人參5克,續斷8克,旱蓮草12克。
調料:姜10克,大蔥10克,料酒10克,味精2克,鹽4克。
做法:
。1)十四味中藥洗凈,加水煎成汁,濾凈雜質。
。2)將雞、鴨肉用開水燙一下,斬成大小一致的條塊。
。3)鍋內加高湯,加雞和鴨肉燒沸后,加姜塊、蔥結和藥汁,改用小火燒約2小時,揀去姜、蔥,以味精和食鹽調味即可。
氣血滋補湯
主料:烏骨雞500克,鴨肉500克。
輔料:雞血藤30克,仙鶴草25克,狗脊20克,夜交藤20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桑寄生15克,合歡皮10克,白術10克,熟地黃10克,生地黃10克,續斷10克,人參6克,雞骨架100克。
調料:大蔥15克,姜10克,花椒1克,鹽8克,味精2克,胡椒粉1克。
做法:
。1)將雞血藤、仙鶴草、狗脊、夜交藤、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合歡皮、白術、熟地、生地、川斷、人參水煎取濃汁,濾去藥渣備用。
。2)雞鴨肉沸水氽后切成塊備用。
。3)將砂鍋置中火上,鍋內下墊雞骨,加入鮮湯燒開。
。4)放入雞鴨肉塊,加入姜、蔥、花椒、料酒,燒開。
。5)再加入中藥汁,改用小火燉至雞鴨肉軟爛。
。6)揀出蔥、姜、花椒、雞骨、加精鹽、味精、胡椒粉調好味即成。
燥狂屬實火者慎服。
有報道,服首烏藤可致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全身皮膚發疹,或皮膚刺痛發癢,惡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