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別名:稞麥、牟麥、飯麥、赤膊麥。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穎果。果實呈梭形,長8-12mm,直徑1-3mm。表面淡黃色,有1條縱溝。質硬。斷面粉性,白色。氣無,味微甘。與小麥的營養成分近似,但纖維素含量略高。
【性味】 甘咸,涼。
1.《別錄》:"味咸,微寒,無毒。"
2.《本草衍義》:"性平,涼。"
【歸經】 《要藥分劑》:"入脾、胃二經。"
【功能主治】 和胃,寬腸,利水。治食滯泄瀉,小便淋痛,水腫,湯火傷。
1.《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2.《唐本草》:"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3.《崔禹錫食經》:"主水脹。"
4.《本草拾遺》:"調中止泄。"
5.《綱目》:"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外用:炒研調敷或煎水洗。
大麥的作用:
消暑
可以消暑,用炒過的大麥泡的茶即為大麥茶,是夏天很好的消暑飲品。
治胃病
可以治療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炎等疾病,并有消食、回乳、消水腫等功效。
抗癌作用
大麥中含有抗癌成分,該成分可抑制在腸中產生的致癌毒素的形成,進而有預防腫瘤的作用。
助消化緩解便秘
大麥還有改善消化和減輕便秘的功能。美國醫學家發現,病人在食用大麥后,腸蠕動規則,脹氣消失,腹痛減輕,若每天吃3塊大麥粉做的松餅,便秘便可以減輕和消除。
解油膩
大麥茶能消除大魚大肉的油膩,韓國人吃燒烤、火鍋、泡菜后飲用大麥茶,去油、解膩、健脾胃、助消化,美容呢。
中藥附方:
1.治卒小便淋澀痛:大麥三兩,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為三服服之。(《圣惠方》)
2.治麥芒入目:煮大麥汁洗之。(孫思邈)
3.治蠼螋尿瘡:大麥研末調敷,日三上。(《傷寒類要》)
4.治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綱目》)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咽,以助胃氣。"
大麥,具堅果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蛋白質、鈣、磷含量中等,含少量B族維生素。因為大麥含谷蛋白(一種有彈性的蛋白質)量少,所以不能做多孔面包,可做不發酵食物,在北非及亞洲部分地區尤喜用大麥粉做麥片粥,大麥是這些地區的主要食物之一。珍珠麥(圓形大麥米)是經研磨除去外殼和麩皮層的大麥粒,加入湯內煮食,見於世界各地。大麥麥稈柔軟,多用作牲畜鋪草,也大量用作粗飼料。
每100克含量 | ||
---|---|---|
熱量(大卡)307 蛋白質(克)10.2 脂肪(克)1.4 碳水化合物(克)73.3 膳食纖維(克)9.9 維生素B1(毫克)0.43 維生素B2(毫克)0.14 | 煙酸(毫克)3.9 生物素(微克)14 維生素E(毫克)1.23 鈣(毫克)66 磷(毫克)381 鉀(毫克)49 鎂(毫克)158 |
鐵(毫克)6.4 |
大麥含尿囊素,以0.4-4%溶液局部應用,能促進化膿性創傷及頑固性潰瘍愈合。
1.大麥磨成粉稱為大麥面,可制作餅、饃、吃口筋柔香;
2.大麥磨成粗粉粒稱為大麥糝子,可制作粥、飯;
3.大麥制作麥片,作麥片粥或摻入一部分糯米粉作麥片糕;
4.食用時先制成粉,再經烘炒深加工制成糌粑,是西藏人民的主要食物。
大麥茶的做法
食材
大麥粉7千克
茶葉粉3千克
天然香料100克
牛骨粉50克
步驟/方法
1.清洗去石:最好先將大麥冼凈,除去其中雜物、石子砂粒等再晾干或曬干。
2.焙炒:工廠里是用焙炒機焙炒,家庭中可用文火在干凈鍋中翻炒,直到表皮焦黃為止。焙炒時必需均勻,用力適當,使大麥粒中的水分均勻逐漸地蒸發,能夠壓碎就行。
3.粉碎:這里所指粉碎包括大麥粒和茶葉兩種的粉碎。就是說要用石臼或其它方法分別將大麥粒和茶葉逐漸壓成粉狀。
4.過篩:用粗篩將大麥粉中的表皮篩出。
5.混合:將大麥粉和茶葉粉按比例混合。注意大麥和茶葉的農藥殘留量必須限制在允許的最小范圍。
6.配料:一般在麥和茶的混合粉中加入天然香料和牛骨粉。牛骨要用錘(工廠用錘式粉碎機)粉碎,并且篩成300~500目的粉末,才能進行混合使用。
7.再過篩:最好再用細篩過一次,以保證飲用時的質量。
8.包裝:篩后包裝,即為成品。
因大麥芽可回乳或減少乳汁分泌,故婦女在懷孕期間和哺乳期內忌食。
《本草經集注》:"蜜為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