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皮,別名又叫姜皮,為姜科植物姜的栓皮及附著的一部分表層。將生姜洗凈,浸于清水中過夜,用刀將深色的栓皮及附著的一部分皮層剝下,曬干。具有行氣消水的功效。
【性味】 辛,涼。
1.《食療本草》:"寒。"
2.《綱目》:"辛,涼,無毒。"
【歸經】 1.《本草再新》:"入牌、肺二經。"
2.《本草撮要》:"入足太陰經。"
【歸經】歸脾、肺經。
【功能主治】 行水,消腫。治水腫脹滿。
1.《綱目》:"消浮腫腹脹痞滿,和脾胃,去翳。"
2.《藥品化義》:"勿大發散,有退虛熱之功。"
3.《醫林纂要》:"達于皮毛,行水驅風,止汗。"
4.《本草再新》:"和脾降肺,行水消腫,治膈噎脹滿。"
5.《江蘇植藥志》:"外用于膿腫創傷,皮膚癬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5錢。
生姜皮的作用:
1.治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莊,來去不定,舉動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脹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2.治偏風:生姜皮,作屑末,和酒服。(《食療本草》)
3.姜皮用于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等癥:生姜用于解表,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癥,煎湯,加紅糖乘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生姜發汗作用較弱,常配合麻黃、桂枝等同用,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汗力量。
4.姜皮用于胃寒嘔吐:生姜為止嘔要藥,可單獨應用,治療胃寒嘔吐。也可治胃熱嘔吐,配合半夏、竹茹、黃連等同用。
5.姜皮解毒:生姜能解魚蟹毒,單用或配紫蘇同用。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湯飲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啞舌腫麻木等癥。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時候,常用生姜同制,以減除它們的毒性。
有以下幾種情況應去姜皮:
1.脾胃虛寒者,或正在食用苦瓜、芹菜、螃蟹等寒涼食品,應去姜皮;
2.患風寒感冒時,喝生姜紅糖水,此時生姜最好去皮;
3.用生姜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胃痛等不適時,姜皮應去掉;
4.治療水腫時,不去皮,因為姜皮有利水作用。